1 / 21
文档名称:

《雨巷》优秀教学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23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雨巷》优秀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wsh309048309 2022/4/21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雨巷》优秀教学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雨巷》优秀教学设计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似乎对 “意象 “这个术语不甚了解,畅所欲言,答案多且杂。)
师: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 “我 “ “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 “雨巷 “。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你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

(出现了片刻的寂静,学生似乎对丁香不了解。)
生1 :丁香可能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
(幻灯:介绍丁香及其在古诗词中的喻意。)
师:在古诗词中,诗人往往以丁香喻愁:如李商隐在《代赠》中作过如此沉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又如南唐李煜在《洗溪沙》中写道: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所以,诗歌中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师: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 “雨巷……丁香般的姑娘 “和 “我 “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诗歌意象的不确定性和主题的多元性,让学生们充满兴趣,跃跃欲试。)

生1: “雨巷 “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生2: “雨巷 “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生3: “雨巷 “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生4: “我 “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生5: “我 “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生6: “我 “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 “我 “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生7: “丁香般的姑娘 “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生8: “丁香般的姑娘 “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生9: “丁香般的姑娘 “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生10: “丁香般的姑娘 “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生11: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生12: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学生的联想丰富多彩,三个意象及主题的多层含义尽情地得以显现。)
五、总结
师:西方有一句名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 为准确、合理。 “知人论诗 “应成为诗歌欣赏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音乐第三次响起,幻灯再度打出江南雨巷的旧照片,全班齐声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主题,在配乐朗诵中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课后反思

,师生有感情的吟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教师的朗读,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优美的诵读,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去。而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反复诵读,对诗歌理解更为深刻,感受更加丰富。所谓 “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配乐诵读,犹如催化剂,催生语文教学中的诗情画意。
,现代化教学手段一一多媒体的运用,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饶有趣味,若配以动画、音乐,则在如歌如画的氛围中展现诗歌的意境情韵,让课堂教学充满感,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欣赏诗歌的热情。
,诗歌艺术形象本身极富有暗示性和启示性,同时,诗歌欣赏又总是要受到欣赏者的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制约,各人的情况不同,往往也就表现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