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问出好课
曹旭光 摘要:“问生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与教师不再是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教师应该有源头,设置的问题应该是活水,学生才能源源不断得到许多清澈的泉水。
关键词:误区;不当处理;激发求知欲;培养
问出好课
曹旭光 摘要:“问生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与教师不再是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教师应该有源头,设置的问题应该是活水,学生才能源源不断得到许多清澈的泉水。
关键词:误区;不当处理;激发求知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31-01
“这节课讲得好”与“这节课问得好”究竟哪节课好?也许有人会想,这不一样吗?但如果我们对怎样培养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方面有所思考的话,不难回答――后者好。前者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的是注入式。而后者,以设置问题为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问题设置,处理得当,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以下两点。
一、课堂教学中的误区
现在的高年级的课堂,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课堂发言的学生少,更不要说提问了。调查结果表明:(1)学生听的多,因此对老师的提问,同学的发言等无从发表自己的看法:(2)评价能力不强。平时的课堂中,总是教师评价的多,而很少知道学生去评价,久而久之,学生的评价能力怎能有发展?(3)心理特点等因素。不像小学生那样好表现,许多学生认为,他的发言是对的,或和自己的差不多,就没有必要补充了。
二、课堂教学中问题的不当处理
以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曾提倡,目标――分层――导学的授课模式。很多教师在出示目标时,习惯把《大纲》中的目标原封不动地打在幻灯片上,就拿《汽化》这节课发言:(1)知道蒸发现象,沸腾现象。(2)理解沸点,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3)理解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的关系。(4)知道蒸发过程吸热。我们不妨站在学生角度来想想,学生毕竟是学生,“知道,理解,掌握”这三个层次,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很难把握,学生只呢功能定性地想:我应该记住这些,我应该怎么做,学生只能被老师牵着走,并未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改上,只是形式,花样变了,而真正的新理念没有体现出来。教师应该是引,而不是牵。
实际上,我们只要换个方式,以问题的形式抛出目标: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解决如下问题:(1)什么是汽化,汽化有哪两种方式?(2)什么是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3)什么是沸腾?液体沸腾的条件是什么?在知道,理解这两个层次上,我们可通过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帮助他们加以区分。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主动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设置,处理好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问题导入,激发求知欲
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先有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具体做法:可以把学生引入恰当的问题情境里去,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习需要。如讲“物体浮沉条件“时,向学生提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