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小学生必背古诗.doc

格式:doc   大小:143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生必背古诗.doc

上传人:i2dq486 2017/2/20 文件大小:14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生必背古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学生必背古诗 1. 长歌行( 节录) 汉乐府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 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 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 联想到四季变化, 又以江河作比, 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 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 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 便于反复吟诵。 2. 七步诗(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 简析] 据《世说新语· 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 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 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 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 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 还难以确定, 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3. 敕勒歌(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 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 阴山下”,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 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 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 天野相接, 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 显露出成群的牛羊, 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 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4.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首句连用三个“鹅”字, 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 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 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 十分欣喜, 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次句“曲项向天歌”, 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 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 浮在清水绿波之上, 两下互相映衬, 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 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 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 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 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 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5.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简析]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 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 回乡之晚, 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 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 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三、四句“儿童相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