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幽门螺杆菌相关
第1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腹痛:
1、内脏慢性炎症或溃疡
2、肿瘤性病变
3、内脏血管病变
4、内脏功能紊乱
第2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第3页,共21页,编幽门螺杆菌相关
第1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腹痛:
1、内脏慢性炎症或溃疡
2、肿瘤性病变
3、内脏血管病变
4、内脏功能紊乱
第2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第3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第4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第5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第6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无发热、恶心、呕吐、腹泻、血便
无急性炎性病变等
第7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肛检正常,潜血阴性
胃癌:
早期无特殊症状,病程发展后可出现呕吐、便血等等
肛检:
被检者拖下裤子,双手按膝,暴露肛门,工作人员用专用探肛管(或棉棒),深入肛门直肠处,旋转后取粪便作培养肠道细菌用。
慢性胃炎、胃溃疡:
符合本病例。
第8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胃镜显示有溃疡
癌变基本排除
胃溃疡形成原因
1、应激性胃溃疡
2、感染幽门螺杆菌
第9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C14呼吸法:
哺乳动物(包括人)细胞中不存在尿素酶,胃内存在尿素酶是HP存在的证据,因为胃内罕有其它细菌在黏膜定植。为了检测HP,予受检者口服C14-尿素,如果胃内存在HP,其产生的尿素酶迅速催化C14-尿素水解生成NH4+和 HCO3-,后者吸收入血液经肺以14CO2形式呼出,收集呼气标本并测量14CO2,便可判断HP感染的存在。
建议
进行呼气实验
第10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幽门螺杆菌
1、革兰染色阴性,菌体弯曲呈螺旋形
2、微需氧
3、生化不活泼,糖代谢阴性
检查方法:
直接检查、尿毒酶活性测定、免疫学检测及聚合酶链反应等
第11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直接检查
通过胃镜检查钳取胃粘膜(多为胃窦粘膜)作直接涂片、染色,组织切片染色及细菌培养来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其中胃粘膜细菌培养是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最可靠的方法,可作为验证其他诊断性试验的“金标准”,同时又能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选用药物。
第12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幽门螺旋杆菌是人胃内唯一能够产生大量尿毒酶的细菌,故可通过检测尿毒酶来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尿毒酶分解胃内尿毒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尿素浓度降低、氨浓度升高。
尿素酶检查
第13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免疫学检测
目前已有多种免疫学检测方法,通过测定血清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来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第14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正常胃粘膜很少检出幽门螺旋杆菌(0~6%),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很高,约50%~80%,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则更高,达90%以上。
第15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进入胃
粘稠液体
鞭毛运动
上皮(通过粘附素)定植
分泌SOD和过氧化氢酶抗吞噬
分泌碱性物质,抗酸;
产生毒素等,是为长期处于炎性环境
诱发胃溃疡
合并精神压力大
第16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
①采用联合用药方法;
②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80%,最好在90%以上;
③无明显副作用,病人耐受性好;
④病人经济上可承受性。
第17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1、质子泵抑制剂(PPI):
PPI杀灭Hp感染的机制为PPI在酸性环境中活性增强并可穿透粘液与表层的尿素酶结合,抑制尿素酶活性,达到抑制和根除Hp的作用。
PPI三联疗法:PPI与2种抗菌药的组合
2、含铋制剂:
铋剂在酸性环境中沉淀并与糖蛋白结合,形成保护屏障,抵御胃酸和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并抑制胃蛋白酶的活力,与胆汁酸结合,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的释放,促进胃粘液的分泌,改善胃粘膜的微循环,促进上皮修复等;对导致胃炎以及溃疡复发的Hp都具有杀菌活性。
第18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流行病学
1、感染了一半以上的人口
2、发病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等条件有关
3、慢性胃病患者的检出率更高
第19页,共2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六
1979年,病理学医生Warren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组织切片上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细菌,并且发现这种细菌邻近的胃黏膜总是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