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雨霖铃翻译.docx

格式:docx   大小:46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雨霖铃翻译.docx

上传人:春天资料屋 2022/4/23 文件大小: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雨霖铃翻译.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雨霖铃翻译》
雨霖铃翻译(一):
秋天过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应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矛盾之极。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手拉着手应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是分别时的情景。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
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的沉沉烟波,忧郁迷茫。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承接上文。古人云黯然***者,唯别而已,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入愁肠愁更愁,闷酒易醉。设想一下,当词人酒后初醒,伊人不在,唯见栽满杨柳的河岸,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肝肠寸断。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此番别后,纵然身处良辰好景,有谁能够共赏,心中千般情意,又有谁能够诉说?
赏析: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由于得到艺人们的密切合作,他能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超多的慢词,使宋词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首词调名《雨霖铃》,盖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今双调
《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光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透过景物的描述,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前三句透过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应对美酒佳肴,
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林逋《相思令》云:君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