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upcfxx 2022/4/23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一、进入考场,: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那么不达”,“不要着急,按时交卷就行了". 
     二、开考铃声响前有5分钟时间让你阅读试卷。此时不可用笔择题. 
    3、再读一遍原文,读的时候要将选择题中的选择枝内容在原文中划出来。 
    4、解题。正常思路是:定位—-核对——。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在题目中划出要求你答复的对象;(2)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所以要特别注意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成心
夸大缩小,混淆先后,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等.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题3分)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理解文章内容。 
    2、再读原文,凭感觉进展理解。阅读过程中见到加点字时要到题目中进展理解。 
    3、: 
    (1)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一样推测通假字。。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2)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先翻译每组中高中学过的那个句子中的虚词意思,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一样。 
    (3)性格表现题: 
    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张冠李戴这种错误。 
    (4)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和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判断时要明确表达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时间是否准确等。 
   
    客观题做完了,先看一下时间,再深呼吸,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同时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千万不要用不可擦的笔在Ⅱ卷上圈点作标记.(可以使用铅笔圈点,做完题后再擦掉.) 
   
    第二卷(共108分) 
    (四)文言翻译、诗词鉴赏、名句文学常识填空(20分) 
    (8分): 
    答题技巧:(1)要结合译句重读上下文句子。(2)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此时要特别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3)圈出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的解释是得分点。(4)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这也是得分点.(5)开场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并能表达句式特点。 
    (6分) 
    (1)先读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把握本诗重点。 
    (2)再读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3)再读注解,寻找诗歌内容的线索。 
    (4)通读全诗。通读时要特别注意每句至少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要发挥想象,逐字讲解诗句,理解诗的大意。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
主旨和意境所在。结合诗题、描绘、议论、抒情推断这首写什么内容。 
    (5)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表达、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含蓄、幽默、幽默、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较、夸大、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比照、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详细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17。名句名篇题(4分) 
    答题技巧:(1)“一字不差”。(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3)假设是任选两句填空的话,就选择最有把握的两句来填。 
18.文学常识填空(2分) 
    
答题技巧:(1)“一字不差”。(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 
    (五)现代文阅读(18分)(18-21题) 
    1、先读最后一道多项选择题,大致理解文章内容. 
    2、第一遍速读全文,并划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议论和抒情的语句、过渡连接作用的词句.(划错无关紧要,主要目的在于对文章有整体认识) 
    3、再读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