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doc

格式:doc   大小:88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doc

上传人:xnzct26 2022/4/23 文件大小:8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z.
课程论文
题目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化中的作用
湿地是一种多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 根据"湿地公约"定义,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 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或静止或流动, 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 的海域〞。我国学者常用的湿地定义为: 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2 m 以内, 积水4个月以上) 和过湿的土地, 并与其上生长、栖息的生物种群构成的生态系统。常见的自然湿地有: 沼泽地、泥炭地、浅水湖泊、河滩、海岸滩涂和盐沼等, 人工湿地包括稻田、虾田、蟹田等。湿地类型多, 面积大、分布广。据统计, 全世界共有湿地81558×108 ha, 占陆地总面积的614%。
湿地对全球变化的奉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湿地生态系统是CO2的"源〞与"汇〞
据估计, 储藏在不同类型湿地内的碳约占地球陆地碳总量的15% , 因而,湿地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据Franzen 估计,世界上泥炭干物质总量为240×109~280×109t,如果按碳含量50%~55%计算, 储藏在泥炭中碳的总量将是120×1015~260×1015g。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地表经常性积水, 土壤通气性差, 地温低且变幅小, 造成好气性细菌数量的降低, 而嫌气性细菌较发育。植物残体分解缓慢, 形成有机物质的不断积累。泥炭是沼泽湿地的产物, 是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积累速率较强类型之一,是CO2的"汇〞。湿地经过排水后, 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状, 地温升高, 通气性得到改善, 提高了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 而在湿地生态系统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CO2气体, 向大气中排放,此时,湿地生态系统又表现为CO2的"源〞。
 湿地生态系统是甲烷(CH4) 的重要"源〞
甲烷,CH4,俗名沼气,产生于厌氧微生物活动在厌氧条件下,甲烷菌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 产生甲烷,同时,在好气土壤或土层中, 甲烷又被氧化菌所氧化。由于甲烷是在厌氧条件下产生的,所以产生甲烷的土壤环境主要是各种类型的沼泽、较浅的水体及水稻田。据估计全球湿地每年约释放150Tg (1Tg= 1 000 000 t) 甲烷,约占每年大气总甲烷来源的25%。在湿地和稻田中,甲烷产生和再氧化受温度、酸碱度、氧化复原电位和淹水深度的影响, 并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植物生长一方面是有机物质的来源;另一方面,植物通气组织是土壤中甲烷进入大气,以及大气中氧气进入土壤的主要通道。根据王明星等人。估计, 1988 年我国稻田CH4 排放量约为17±2×1012g, 约占全国CH4 总排放量35±10×1012g 的一半。各种天然湿地的排放量约为212×1012g, 约占总排放量的6% 左右。甲烷生产与湿地类型、水分状况、温度、土壤理化特征等因素有关。
 湿地生态系统是氧化亚氮(N2O) 的"源〞
氧化亚氮(N2O)是仅次于CO2和CH4 的温室气体。大气中N2O的95%来源于生态系统氮循环中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高温、湿润、高碳氮含量的土壤是N2O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