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中学生日常安全教育教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27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学生日常安全教育教案.docx

上传人:2623466021 2022/4/24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学生日常安全教育教案.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课时 中学生日常平安教化教案
教学内容:学安学问。
  教学目的:通过学安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平安、安康成长。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二)新授
1、理解地震成因初步理解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
,那我们遇见地震时候该如何自救呢?。

六、总结
: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也叫弹性回跳说)。

⑴地震时,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的时间,此时要保持冷静,12秒钟内要因地、因时地作出瞬间避险选择;
⑵不要拥挤在楼梯,过道上;
⑶撤到室外或正在室外的人员,要选择空旷地带避;
⑷不要盲目破窗跳楼;
⑸不要在高楼、烟囱、高压电线、狭窄巷道、桥梁等处停留;
⑹避震时,要留意爱护头部;
⑺地震发生时,应刚好实行正确措施,紧急避险。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
第三课时 网络平安教化⑴
今日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发觉青年及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青年在网络影响下千状百态虽然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也令人倍感惊喜。但不少青年网民的失色表现却无论如何不能给社会增辉,不能让人高枕无忧。
内容一 青少年用户运用互联网的特征
一、用户开场运用互联网的时间:约80%的用户从1999年或2000年开场运用互联网,网龄大都不长。详细分布如下:1997年以前占6.3%;1998年占14.0%;1999年占36.20%;2000年占43.50%。
二、上网地点: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用户在亲戚挚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45%,在父母或别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0%,在学校上网的占10.8%。
三、上网时间和对上网时间的满足度估计: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212分钟左右,假如平均到每日,约30分钟左右。37.0%的用户认为自己上网时间“正好”,认为“比拟多还能满足”的用户占12.0%,认为“太多了”的仅为0.7%。31.7%的用户认为“比拟少”,18.5%的青少年用户认为“太少了”。也就是说,50%的青少年用户对上网时间并不满足。
四、互联网功能的运用:玩游戏占62%;运用闲聊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运用搜寻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 占14.7%;网上寻呼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效劳器占2.3%。
五、用户和非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用户选择“获得更多的新闻”为最重要的需求的比例最高,(满分为5分,以下同)。以下依次是:“满足个人爱好”为3.74;“进步课程的学习效率”为3.71;“课外学习和探讨有爱好的问题”为3.67;“结交新挚友”为3.65。最不重要的需求是“享受成年人的自由”,均值为2.8l。
内容二 网络的影响
一 网络的正面影响
1、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化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进展德育教化工作,教化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 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展真实心态的同等沟通,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供应了新的快捷的方法。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青少年可以同时和多个教化者或教化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进步思想互动的频率,进步教化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化者和受教化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供应“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化
。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和补充,从而刚好化解冲突,起到暖和人心,调动主动性,激发创建力的作用。
2、供应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国教化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下,网络供应了求知学习的广袤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承受高等教化,学到在校高校生学习的全部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这对于处在应试教化体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安康开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
3、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进步青少年综合素养。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学问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进步青少年综合素养。通过上网,可以培育他们和各种各样的人沟通的实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进步自身文化素养。
二 网络的负面影响
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逼。青少年很简单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扬论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