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文档名称:

催化剂比表面积.ppt

格式:ppt   大小:5,007KB   页数:6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催化剂比表面积.ppt

上传人:石角利妹 2022/4/24 文件大小:4.8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催化剂比表面积.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催化剂比表面积
第1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ASAP 2020系列全自动快速比表面积及中孔/微孔分析仪-----美国麦克公司
第2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ASAP 2020系列全自动快速比 6 ×103
1×10-5 109 6 ×105
1×10-7 1015 6 ×107
1×10-9 1021 6 ×109
从表上可以看出,当将边长为10-2m的立方体分割成10-9m的小立方体时,比表面增长了一千万倍。
可见达到nm级的超细微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具有许多独特的表面效应,成为新材料和多相催化方面的研究热点。
比表面(specific surface area)与分散度
第11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吸附现象及其描述
吸附量表示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单位重量的固体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质的量或体积(一般换算成标准状态STP)
吸附现象描述
在测定吸附量过程中发现,吸附剂吸附一种气体吸附质时,其吸附量(α)

α=f (T, p) (1-1)
T=常数 α=f ( p)称吸附等温线 (1-2)
p =常数 α=f (T)称吸附等压线 (1-3)
α=常数 p =f (T)称吸附等量线 (1-4)
第12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吸附现象及其描述
吸附等温线形式
*假设温度控制在气体临界温度下,
α=f ( p/p0) (1-5)
式中p0--吸附质饱和蒸汽压
*气体吸附量普遍采用的是以换算到标准状态(STP)时的气体体积容量(cm3或ml)表示,于是方程(1-5)改写为:
v= f ( p/p0) (1-6)
第13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Brunauer分类的五种等温线类型
Ⅰ、Ⅱ、Ⅳ型曲线是凸形 Ⅲ、Ⅴ型是凹形
第14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Ⅰ型等温线相当于朗格谬尔单层可逆吸附过程。
Ⅱ型等温线相当于发生在非孔或大孔固体上自由的单一多层可逆吸附过程,位于p/p0=-,是等温线的第一个陡峭部,它表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
Ⅲ型等温线不出现B点,表示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很弱.
相对压力p/p0
吸附量ν
第15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Ⅳ型等温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等温线,反应的是固体均匀表面上谐式多层吸附的结果。(有毛细凝聚现象发生)
Ⅴ型等温线很少遇到,而且难以解释,虽然反映了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作用微弱的Ⅲ型等温线特点,但在高压区又表现出有孔充填(毛细凝聚现象)。
第16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Ⅳ型、Ⅴ型曲线则有吸附滞后环的可能原因
吸附时有孔壁的多分子层吸附和在孔中凝聚两种因素产生,而脱附仅由毛细管凝聚所引起。
这就是说,吸附时首先发生多分子层吸附,只有当孔壁上的吸附层达到足够厚度时才能发生凝聚现象;而在与吸附相同的p/p0比压下脱附时,仅发生在毛细管中的液面上的蒸汽,却不能使p/p0下吸附的分子脱附,要使其脱附,就需要更小的p/p0 ,故出现脱附的滞后现象,实际就是相同p/p0下吸附的不可逆性造成的。
第17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吸附等温方程
吸附现象的描述除用上述的等温线外,有些吸附现象可以用数学方程来描述。
描述吸附现象比较重要的数学方程有:
朗格谬尔(Langmuir)等温方程
BET吸附等温方程
弗朗得利希(Freundich)等温方程
焦姆金(Temkin)等温方程
第18页,共63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朗格谬尔(Langmuir)等温方程
模型的基本假定:
吸附表面在能量上是均匀的,即各吸附位具有相同的能量;
被吸附分子间的作用力可略去不计;
属单层吸附,且每个吸附位吸附一个质点;
吸附是可逆的。
用θ表示覆盖度,即吸附剂表面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