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儒家孔孟之道
第1页,共4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一、孔孟生平
1、孔子
讳丘,字仲尼,春秋鲁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人。殷商后裔,父叔梁纥,母颜徵在。生于周灵王20年(鲁襄公21年,以孔子纪元,学》中亦曾极力推崇这种中道,认为美德都是超越两个极端而成。
譬如:
鲁莽——勇敢——怯懦;
羞涩——谦逊——无耻;
贪婪——慷慨——浪费;
放纵——节制——冷漠。
第16页,共4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4、亦A亦B。亦A亦B是不A不B的否命题,也是A而B的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如果说不A不B利于表示“中”,着重指明对对立双方的超越;那么亦A亦B的形式,则重在使对立双方互相补充,最足以表示中庸的“和”的特色。同时,它又有别于以A为主体的A而B形式,便于处理需要对AB两端等量齐观的事事物物。
第17页,共4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还是以刚柔为例。上面说不刚不柔,以得其中;现在则要说,当刚则刚,宜柔则柔,亦刚亦柔,以求其和。
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摄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伸),非骄暴也。义以应变,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荀子·不苟》)
第18页,共4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统观中庸的四种形式,我们不能不惊叹于先贤们的高超智慧,惊叹于他们对过度、不及与中道的巧妙安顿。
他们不仅借不A不B的对立来突出中道,亦且以亦A亦B的同一来合成中道,不仅以对立者来补足主题之不足而有A然而B的中道,亦且有节制主题之过度以防走向反面的A而不A’式的中道。
第19页,共4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四者之间,也自然形成了对立同一的关系。稍嫌遗憾之处,只在于未能由过度、不及与中道,明白得出世界三分的结论,尽管那已是呼之欲出的了。
第20页,共4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那就是:
1、人之作为家庭成员所应有的人伦道德(六德)
2、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有的社会道德(四行)
3、作为天地之子所应有的天地道德(五行)。
第21页,共4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三、三重道德
人生在世,首先是家庭的一分子,然后是社会的一分子,以及宇宙的一分子。无论任何人,一定会有这样三个位置,也一共只有这样三个位置;一体而三位,三位而一体。与此相应,便有三套职责,包括有关的义务和权利,作为各个位置的使命。从而,也就会有三层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境界。
第22页,共4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1、六德——人伦道德——仁
人必群居而后得以生存繁衍。群居形成所谓社会。社会性于是遂与自然性并列而成了人的根本属性。虽激烈反对社会、尖刻讥诮人世的庄周,对此也无可奈何而慨然有叹曰:“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於天地之间” (《庄子·人间世》) 。
第23页,共4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唯其不可解於心和无所逃其身,于是便有了人伦,有了人人都应该践行的伦理规范和准则,作为最初一级的普泛道德,维系着人类的基础组织——家庭的安定。
第24页,共4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1)六位:“生民斯必有夫妇、父子、君臣。”(《六德》)
(2)六职(天职或使命): “有率人者,有从人者;有使人者,有事人者;有教者,有受者。此六职也”。(《六德》)
(3)六德:“圣智也,仁义也,忠信也” 。(《六德》)
第25页,共4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传统文化中有所谓“忠孝不能两全”的难题。从道德体系的角度来看,那属于人伦道德(孝)和社会道德(忠)的关系问题;各家的答案不尽相同。儒家与宗法氏族制度关系密切,所以对人伦道德情有独钟。在《六德》篇里,有一段表白其对忠孝难题的观点是“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将人伦道德放在了压倒社会道德的地位,一点也不含糊。
第26页,共4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2、四行——社会道德——善
家庭结合而有社会,人伦道德之上乃有社会道德。在楚简中,社会道德谓之“善”,其《五行》篇中有关“四行”的种种论述,便是儒家(主要是思孟学派)的社会道德学说。
《五行》篇的开宗明义第一章中这样说:
第27页,共41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四
仁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义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礼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智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圣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德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