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王安石
流渡中学 严庄坤
一、教学目的: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教学重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宽恕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扰原有官吏的职权。 惹事:惹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及民争利。 拒谏:不承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解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原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相互。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dù):支配,主见。 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承受。 由:机缘,
时机。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真诚。 憧憬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七、课文的构造(段落层次)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这段主要说明写这封信的缘由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说明自己的立场和看法。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局部,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展驳斥,说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看法,想让我从今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讨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白。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见。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惹事、征利、拒谏。” 
4、第2段作何理解?
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供应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对,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推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5、第3段作何理解?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变更此状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加劝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6、第4段作何理解?
完毕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务有什么作用?
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施行新法的坚决性和正确性。 点拨: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意料?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二、练习稳固
(一)段落层次
1、第1段:交代写信的           。
2、第2段:针对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