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
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
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
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
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
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
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
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
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
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
方法的训练。“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
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
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
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
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
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
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
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
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 3-l,对比第 1 和第 4 组数据,让学
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
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
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
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
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
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
平衡时增加。
: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
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
衡的影响。
: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
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
“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
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
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应明确:①平衡
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
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
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
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
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 ;可回顾第
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 CO
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
加 CO 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
而是徒劳的。教学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