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唐菖蒲保护地病害防治.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唐菖蒲保护地病害防治.doc

上传人:探春文档 2022/4/25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唐菖蒲保护地病害防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唐菖蒲保护地病害防治
全昌旭 唐菖蒲又称十样锦,是鸢尾科唐菖蒲属的多年生球根花卉,世界五大切花之一,常用作花篮、花束和插瓶等装饰品制作,经济效益高。在保护地栽培中,发生病害会影响到植株的正常生长,降低切花的品质和观赏性,严重时造育苗 适度催芽,播种密度要适宜。喜高温和喜低温的花卉要分开育苗。
、降湿 防止冷风吹入,房内温度应控制在20℃~30℃,地温保持在16℃以上。苗床管理忌大水。注意通风换气,降低湿度,增强光照,促进幼苗生长。
发病初期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25%甲霜录(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乙磷铝(疫霉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应重点喷洒幼苗嫩茎基部。也可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用量为250g/667m2,点燃后密闭苗房杀菌。


此病可为害叶片、花梗、花瓣、茎基和球茎。叶片受害初期产生锈褐色斑点,扩大为近圆形灰褐色或褐色的病斑,潮湿时病斑产生灰色霉层;花梗受害初期产生淡褐色水渍状斑,后扩大产生褐色软腐;花瓣易感病,冷凉潮湿时,花瓣呈粘性腐烂,上生灰色霉层;茎基受害后出现茎腐,潮湿时茎基部褐软腐,植株倒伏死亡。病组织上产生灰色霉层和菌核;病菌侵染球茎,出现圆形褐色斑点,向内扩展,引起球茎中心部分或全部腐烂,仅留外皮。球茎可发生海绵状腐烂,剥去外皮可见黑色菌核。

该病主要由唐菖蒲葡萄孢菌引起,病菌通过菌核越冬。冷凉的气候以及高湿易造成病害发生,叶和花上有水滴时发病迅速。

地栽时实行轮作,盆栽时要对盆土进行消毒;盆土勿过湿,地栽时不要积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摘除老花穗,集中烧毁。在天气干燥的时候挖出球茎,将其放在30℃下处理7~10天,待其充分干燥后贮藏,贮藏温度控制在5℃~8℃,相对湿度70%。
种植时选择无病的球茎作种球。对怀疑有病的种球进行药液处理,在46℃条件下,将其放在50%速克灵湿粉剂1000倍液中浸泡20~30分钟。
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硝***1000倍液,每隔7~10天用药1次,连用3~4次。也可用30%土菌消水剂,于定植前后淋施。


又称为干腐病。感染后病株生长受阻,枯萎,球茎上的病斑多发生在下半部。病斑浅褐色,水渍状,形状多不规则,病斑凹陷,环状萎缩。贮藏期病斑扩大,球茎发生腐烂。此病因症状有差异可分为维管束变色型、褐腐型和底盘干腐型。

枯萎病的病源菌主要为尖孢镰刀菌唐菖蒲转化型。病菌为土壤****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借土壤和带病球茎传播,由根颈部侵入并扩展到整个植株。条件适宜时,病菌进入维管束,引起维管束变色。连作、种植带病球茎和施用氮肥过多时易发病。入窖贮藏时,球茎未充分干燥,贮藏期间温度高、湿度大,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种植唐菖蒲的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