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走近集邮用品的世界集邮用品是集邮的必备工具, 与集邮者密切相关, 按用途可大致分为护邮用品、组集用品、研究用品等三大类。本文就此分为邮票保护篇、护邮用品篇、组集用品篇、研究用品篇等几个专题, 将分别介绍国内外集邮用品的品种、样式, 以及它们的用法。敬请关注。———编者●邮票保护篇 1999 年中国世界集邮展览。极为珍贵、供排队欣赏的红印花小字当一元四方连带有大量霉斑,穿透了纸张。邮票保存研究任重道远。邮票保护的主旨思想是营造好的局部环境, 维持稳定状态。古墓的文物、集邮公司的库存之所以保存良好, 就是长时间未扰动形成了良性平衡。我们可能对直接将邮票粘贴到邮册、洒煤油观看水印、洗去背胶保存邮票等做法嗤之以鼻, 但是类似的就没做过吗?阴雨天翻看邮册、横放邮册、客人非要取出邮票欣赏而无可奈何……其实道理是一样的。邮票品相分优佳次劣,价格也相差极大。而最高境界———极品的标准是:无印刷、流通中的损害, 无瑕疵, 新邮票特有光泽没有失去。检查邮票品相自然也看光泽, 但没有经验很难把握, 且受当时观测条件影响。有效的方法是观察最容易损伤的部位: 背胶容易因潮湿或发霉而变质损坏;齿孔边缘大量的毛絮容易吸附粉尘,忠实记录了交易、翻动的次数。我国超过三十年的邮票品相一般都不是很好, 偶尔见到极品反而觉得稀罕。国际邮展上可看到倒流回来的中国邮票品相极佳, 像刚印刷好一样, 似乎还带有油墨的香味, 让人不忍去触摸它。国内也可以遇到一些极佳品相的老票, 但那大多是刚从邮票公司里出来, 已在保险柜里静静躺了数十年的。年代久远并非必然发黄发霉,仅是因为我国邮票保护环境不佳。随着经济实力日渐增强, 很多人已经有财力从国外购回中国早期邮票。但若没有相应提高保护水准, 增进保存研究, 制造出能完好保存邮票的护邮用品, 那怎么对得起子孙后代?流居海外的中国邮票躲过了“文革”十年浩劫, 且受到了良好的保护, 假如我们还没有能力保存好,还不如仍让它们呆在国外呢。邮票完好保护需要的周边环境, 包括温湿度等宏观环境和邮票周围的微观环境。以下因素可能导致邮票的损坏: 温湿度较为合适的为 15- 25℃和 50- 65 %湿度, 且需恒定。南方潮湿, 一定要将邮册放在阴凉通风而干燥的地方。梅雨持续时间太长, 湿气会慢慢被物品吸收, 没有层层的保护, 是难以抵挡的。最好使用空调, 或天气良好的情况下通风干燥。北方则要注意干燥。过分干燥会让邮票脱水卷曲变形,同样是不可逆转的。氧化氧气无处不在,比控制温湿度难得多。鉴于书籍发黄是从暴露面积最大的页边缘开始的, 邮票应让其他替代品与氧气接触。替代品材质也要长时间保持稳定。不稳定的纸张如报纸、复印纸等要避免与邮票放在一起。光线长时间强光照射会加剧氧化,导致油墨和纸张变色。阳光下曝晒更是万万不可。霉菌霉菌有很多种,表征不一样,合适生存环境也各异,一般在温度 25℃和湿度 65 %以上繁殖发展迅速。纸张、背胶、油墨都可能成为霉菌的养料。霉菌通过相互接触或媒介(如尘埃, 护邮用品) 传播, 因此要注意隔离已发霉的邮票, 而不管它有多珍贵。不同版别的邮票染上霉菌后的性状不一样。影写版一般不明显体现出来, 一旦非常严重, 霉斑会迅速穿透整枚邮票。这样的邮票千万不可以购买。胶版邮票会在背胶或者油墨上出现一层浮尘状的霉粉,这种状况在 1989 年至今的胶版邮票普遍出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