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河南镇平历史城镇空间形态讨论.doc

格式:doc   大小:102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河南镇平历史城镇空间形态讨论.doc

上传人:cjc201601 2017/2/24 文件大小:10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河南镇平历史城镇空间形态讨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河南镇平历史城镇空间形态讨论随着区域手工业的发展,镇平逐渐由重要军事据点城镇转向商业性手工业城镇。镇平被称为中国四大玉都之一, 其玉雕文化可追溯四千年前。西汉时, 镇平玉雕开始具有商业性质,宋、元时玉雕产业开始规模性生产,明、清时成为当地重要产业。同时, 随着商业与手工制造业的兴旺, 自清中叶起, 镇平丝绸业极盛, 畅销海外, 随之各大商号应运而生。 1 古城选址镇平古城处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 其古城的选址主要有地理环境与区域交通两个原因。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往往基于自然风水理论, 镇平有着负阴抱阳的山水格局。根据新编的《镇平县志》记载, 涅阳城,地处伏牛山南麓,涅水之阳。伏牛山即为镇平北面的靠山。赵河( 清代顺治时期开始称赵河, 古称涅水、课水、照河等) 是流经镇平县主要三条河流之一, 今镇平县城就在赵河北岸。赵河源头在镇平县境内的伏牛山南麓, 其流经该县二龙乡、石佛寺镇、杨营镇、候集镇、邓州穰东镇、新野县。镇平境内的山水诠释了枕山面水的风水势态,“山环水抱必有气”,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 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镇平区域交通便利。陆路交通以镇平城关镇为中心, 链接东西城镇, 西至邓州、东至南阳, 主要承担南阳到内乡与邓州的交通贸易。水路以赵河为主要载体,通过水路交通北接南召、南接邓州。境内的赵河是唐白河的最主要支流, 唐白河是汉江最大支流。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古城主要的物资集散地之一就曾设在赵河北岸的渡口,区域内外的物资在此进行交换输送。宋金战时, 部分战时物资军马由水路运至战地。解放战争时期, 陈谢兵团挺近豫西解放镇平, 曾围绕水系河流展开激战, 更加凸显出镇平区位交通的优势。镇平是古代南阳地区重要军事据点, 东临防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南阳, 西靠第二大军事防御城镇邓州。防区整体呈叶状,西、北两面为伏牛山, 东为桐柏低山丘陵, 仅向南一面沿唐白河流域呈漏斗形敞开。三个城市与内乡、社旗、淅川等军事据点呈线状分布, 如发生战事, 首尾相连可迅速形成统一战线。 2 古城历史变迁镇平作为南阳地区军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进而城区得以不断发展。特别是宋朝之后,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人口增加, 商贸活动频繁, 城镇街道势必不断向外扩张, 在清朝时期曾达到极盛。镇平最早于夏朝时出现村镇, 被统称成吕邑。东汉时其名称改前亭为涅阳, 属于南阳郡。这段时期, 镇平是南阳管辖下的周边村镇, 是南阳地区交通与贸易往来的驿站之一。这时镇平玉雕产业兴起, 同时依托赵河的水利优势, 在大力发展航运的形势下吸纳商户在此经商, 村镇人口与规模得以发展。金国在灭掉辽朝之后北宋相继灭亡, 在南宋北上收复失地与金兵南下的战乱时局下, 镇平遭受战火洗礼,镇平的归属多次更改。金哀宗于 1226 年设镇平县,一直沿袭至今。虽然处于双方战火的交界处, 但是由于增加大量驻守军队的介入,反而使得镇平得以建设,村镇人口与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镇平与周边城镇的交通得以巩固,商贸与军需往来加强。明清时期农民起义不断,镇平境内先后有明末的李自成起义、清朝的白莲教起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 在这些农民运动中镇平均为重要的战场。清康熙《镇平县志》记载:明成化六年(1470 年) ,因旧址筑土城,周长 ,城墙高 4m ,厚 , 壕深 4m ,宽 4 m。正德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