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行测模拟试题测试.docx

格式:docx   大小:107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行测模拟试题测试.docx

上传人:小雄 2022/4/28 文件大小:10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行测模拟试题测试.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行测模拟试题测试
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下大力气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小火电机组2617万千瓦,落
后的炼钢产能1691万吨、炼铁产能调整经济发展方 式,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眼下的当务之急。这一方面可以减轻中国经济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另一 方面,也具有重大的国际政治意义。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美国等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
扩大内需是中国眼下的当务之急
促进内需具有重大的国际政治意义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国际环境压力
17从工程、通讯信号、牵引供电到客车制造方面,中国可以一揽子出口,别的国家难于做到。 中国高铁技术层次丰富,既可以进行250公里时速的既有线路改造,又可以新建350公里时速 的新线路,并且建造成本也比较低。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中国高铁建设别的国家难于做到
中国高铁成本低
中国高铁技术层次丰富
中国高铁技术在国际上具有优势
18中国农民人数众多、分散且缺乏信息、资金、渠道,又远离市场,无法靠自身力量完成农产 品市场化和增值。农民销售产品,主要是把粮食按保护价卖给国家,把经济作物卖给农产品收 购商贩,按合同价卖给农业龙头企业或直接在当地能产品市场出售。实践证明,这些方式都不 能真正使农民从生产销售农产品中致富,至多只能使农民日子稍微好过一些。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中国农民无法致富的重要原因
中国农民无法从农产品的销售增值中收益
中国农民无法靠自身力量完成农产品市场化和增值
当前的农产品销售方式不尽合理
19虽然科学无国界,从管理科学的层面来看,无所谓中国式管理或者西方式管理。但你不得不 承认,各地区有不同的风土人情,表示各地区的传统并不相同,无数的事实证明,管理科学只 有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其效力才能够增强。同样,中国人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思想的 熏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管理科学中融入中国式的管理哲学,更能为人们接受,也能更 好地推进企业的发展。当今企业的管理者、被管理者,企业所面对的客户或供应商,以及政府 乃至投资者都是由"中国因素”孕育出来的,都深深地刻着“中国"的烙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管理科学需要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
从管理科学的层面来看,无所谓中国式管理或者西方式管理
推行“中国式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企业的管理者、被管理者都深深地刻着“中国”的烙印
20中国崛起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国际影响力的变化。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出台任何政策都 可能具有一定的国际政治意义。在这个全球化和民族国家共存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任何经 济关系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拥有广阔市场的大国,都可以凭借对本国市场的管制权来影响 他国的政治行为和外交政策,以此影响地区乃至全球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革和发展。
由此可以推出:()
中国的任何政策变化都需要考虑国际影响
任何经济关系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当今世界更像一个大市场

21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 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 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 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22从总的发展过程来看,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可以导致更高水平的政治参与,但经济发展往 往是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进而影响政治参与的,如加剧社会群体间的紧张关系、使人们的教育水 平和社会地位得以提高、促进组织的发展等。这些因素有的同经济发展没有必然的关系。经济 发展有时对政治参与没有影响,有时甚至会减少政治参与,比如经济发展通过增加个人向上流 动的机会反而会降低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这段话表明作者这样一种观点( )=
经济发展往往是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进而影响政治参与
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可以导致更高水平的政治参与
经济发展有时对政治参与没有影响
政治参与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未必完全吻合
23两会期间,中国外长和总理先后在记者会上就最近国际社会甚嚣尘上的“中国外交傲慢论” 做了回应,阐明了中国方面的立场和观点。与此同时,两会期间,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办 的《公共外交通讯》第一期正式出版,全国政协委员几乎人手一册。随着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 日益崛起,在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务实外交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