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0].doc

格式:doc   大小:14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0].doc

上传人:brozn 2022/4/28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0].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络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联络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络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联络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 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今天我们还要学****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老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老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考虑。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老师相机进展一下指导:
(1) 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老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上下”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风光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宏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考虑: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