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我国上市公司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浅析.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国上市公司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浅析.doc

上传人:香菱 2022/4/28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国上市公司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浅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国上市公司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浅析
摘 要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强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必然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本文以2011—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被出具的528份非标准内部控3年8月26日,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联合颁布《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证监发2003〕56号。2017年12月7日,中国证监会公告〔2017〕16号《关于修改、废止等十三部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删去《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三条第五款第4项,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18年,2家上市公司被出具的否定意见报告中,意见段引用的法规依旧为证监发〔2003〕56号。
(三)针对同一事项在不同意见段进行了披露
2011—2018年间,5家上市公司被出具的17份非标内控报告中,针对同一事项,在不同年度分别在不同的意见段作了披露,表述的内容有“本部经营困难、资金缺乏,职工薪酬和社保未按时发放和缴纳,未按规定履行纳税义务”“对海外客户进行调查的力度和管控不够”“采矿权转让”“国有股份的转让”“关联方交易额度审批”。
四、控制环境是保证内部控制得以实现的基础
2011—2018年间,315家被出具非标内控报告的上市公司中,已退市13家,处于退市整理期2家,暂停上市7家,共计22家。除一家吸收合并外,剩余21家公司涉及除独立性、生产停滞外其他13个类别。其意见段表述中,5家公司的治理层、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17家公司涉及52项业务层面的控制缺陷,7家公司涉及20项关联方控制缺陷,7家公司涉及19项内部控制要素缺陷;8家公司涉及21项重大非财缺陷,最终所有的内控缺陷都指向了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真正有效发挥的核心。 (一)我国上市公司控制环境存在的不足
。无论是国有股权、个人股权,控股股东都是神一样的存在。股东大会的决定是由全体股东投票作出的,然而小股东的话语权较弱,股东大会实际上被控股股东操控。控股股东利用股权优势,作出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定,又不完全为股东大会的决定负责。控股股东的利益趋向决定了控制环境的基础。
“内部人”现象。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董事会成员存在直接由上级行政机关任命或解聘的现象,权力过分集中于“内部人”。而国有控股缺乏实际上的法人,造成股东缺位,难以对“内部人”进行有效的监督。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企业的董事会成员与控股股东或多或少存在某种实质上的关联关系,董事会由“关联内部人”操控。上述情况使相互约束和相互制衡的机制完全失效,存在治理层权力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
。监事会成员基本在公司内部产生,主要由控股股东或董事长提名,国有控股公司监事会成员还包括党委、纪检、工会。职工代表监事通常是公司的下属职员。这种下级监督上级、内部人监督内部人的体制,表明监事会的独立性较弱,难以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经理层权责不明确。上市公司中还存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的现象。这种现象使董事会的决策权和经理层的执行权合二为一,制衡原则失效。董事会未能起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