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叶嘉莹:?东城高且长?
第 3 页
叶嘉莹:?东城高且长?
今天我要讲的?东城高且长?也是一首能够给读者提供丰富联想的好诗。不过在讲之前我先要说明一个问题,虽然这首诗能够给我们很多象喻的联想,但它的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果?中,类似这种可以互相印证的句子很多,例如“东城高且长〞和“道路阻且长〞这两句的句法也是一样的,其感情和口吻也十分相似。
第 5 页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是这首诗中的第一个跳动变化。“回风〞,就是旋风。在我小的时候,北京大多还是土路,每到春天就刮大风。由于风卷起了土,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风的形状,看到它是怎样旋转着刮过来的。前几年有一个电影叫作?p可拉伯的劳伦斯?,其中有沙漠上刮大风的场面,那风真的是动地而起,挟着黄沙远远地席卷而来。所以,这“回风动地起〞的形象真是既刚健又萧条。那风挟带有十分强大的摧伤力量,整个大地顿时就都被笼罩在它的摧伤范围之中了。当然,这景象的视角仍然在城外,城里不会有这么大的风,但你进不去,你现在所处的地位就是这样四无遮蔽、空旷悲凉。诗人的感觉有时候会有相似之处,柳永?少年游?说,“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 目断四天垂〞。他所感受到的,也是这么一种空旷、悲凉的感觉。
第 6 页
第 10 页
“秋草萋已绿〞似乎有些难解。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秋天草就黄了,为什么还说“绿〞?杜牧之有两句诗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有人就认为 “未〞是错字,应该是“草木凋〞,因为“秋尽〞是秋天已经过完了,草木当然就都凋谢了。不过,这仅属于一般的常识,而杜牧之要写的是什么?是那种凄凉背景下的美丽!秋天已经过去了,江南的草却还保持着绿颜色,在这种凄凉美丽的环境之下,才有接下来的两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秋草萋已绿〞 也是如此, “萋〞,是草木繁茂的意思,但在古代,这个字有时候也可以和“凄〞字通用; “已〞字在这里并不是“已经〞的意思,而是和“以〞字通用,含有“而且〞之意;“萋已绿〞,是凄凉和绿色两种情调的结合。这种结合未免有点儿奇怪,和凄凉情调结合的一般应该是代表生命衰老的枯黄,为什么现在却是代表生命繁茂的绿色呢?其实,这种因绿色而产生的悲哀我们早就举过不少例子,比方?诗·小雅·苕之华?的“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李商隐?咏蝉?诗的“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韦庄?谒金门?的“断肠芳草碧〞等。那都是一种比照或者反衬,通过无情草木的碧绿美丽,更衬托出有情之人的憔悴悲伤。有的时候,那悲哀之中也带有一种对未来的推想。如杜甫有一首?秋雨叹?,写了一株决明草在秋雨之中保持着美丽而饱满的绿叶黄花,但接下来敏感的诗人说:“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因为,这株美好的生命在秋风的摧伤中绝不能坚持多久,很快也就要枯萎凋零了。不过,以上我所说的都出于一种理性的解释,其实它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更简单的解释,那就是:它纯属一种直感——碧绿的草在强大的秋风之中摇动,那形象就给了你一种直接的感发。陶渊明说“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你说他是什么意思?那不过就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动态给予诗人内心的感发,即?文心雕龙·物色?所说的“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诗人和一般人的不同就在于他比一般人感情敏锐。冯延巳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吹皱一池春水与他冯延巳何干?杜甫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凉风起天末又与他杜甫何干?但那一阵风吹过,就突然引起了诗人内心的一阵动乱,这种动乱通过诗的感发又传达给了读者,这就是感发生命生生不息的传播。所以我们在欣赏诗的时候,必须把它看作一个活泼的生命,绝不能把它搞成僵死的教条,就好似分析一个活生生的人,你千万不要把它搞成一具尸体解剖的标本,那样一定会使人们望而生畏。 ’
“秋草萋已绿〞似乎有些难解。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秋天草就黄了,为什么还说“绿〞?杜牧之有两句诗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有人就认为“未〞是错字,应该是“草木凋〞,因为“秋尽〞是秋天已经过完了,草木当然就都凋谢了。不过,这仅属于一般的常识,而杜牧之要写的是什么?是那种凄凉背景下的美丽!秋天已经过去了,江南的草却还保持着绿颜色,在这种凄凉美丽的环境之下,才有接下来的两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秋草萋已绿〞也是如此, “萋〞,是草木繁茂的意思,但在古代,这个字有时候也可以和“凄〞字通用; “已〞字在这里并不是“已经〞的意思,而是和“以〞字通用,含有“而且〞之意;“萋已绿〞,是凄凉和绿色两种情调的结合。这种结合未免有点儿奇怪,和凄凉情调结合的一般应该是代表生命衰老的枯黄,为什么现在却是代表生命繁茂的绿色呢?其实,这种因绿色而产生的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