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看看明清时期的“京津冀一体化”.doc

格式:doc   大小:102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看看明清时期的“京津冀一体化”.doc

上传人:cjc201601 2017/2/27 文件大小:10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看看明清时期的“京津冀一体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看看明清时期的“京津冀一体化”党中央、国务院已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前不久,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入实施的快车道。那么,在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情况如何呢?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北京城及周边顺天等府统称为京师或北直隶( 明称北直隶, 清称直隶), 大致包括今天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一带。京津冀在明清时期协同发展的表现,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靖难之役”催生天津卫设立关于天津设卫的原因,除迁都北京和水运枢纽两大因素外, 靖难之役的直接影响不容忽视:首先,天津的命名与靖难之役有关。关于天津命名的说法很多,其中一种说法与朱棣从北平南下靖难有关,据( 康熙)《天津卫志》卷一记载,“文皇靖内难驻兵于兹, 及继位……赐名曰天津。”朱棣靖难期间经过此地,对这里印象较深,所以赐名天津。其次,靖难之役后( 永乐元年) 朱棣将北平改为北京。为了拱卫北京, 朱棣在京畿地区大量增兵, 天津设卫也是拱卫北京政策的一环。当然, 大宁( 今内蒙古宁城) 一带卫所内移京畿可能也与军饷不足、靖难之役造成的“民物凋耗”等不得已因素有关。再次, 由于靖难之役造成北京等地经济破残, 军饷大量缺乏, 使天津转粮数量加大,需要天津增加护粮军队。这些因素直接促成了天津卫建立。总之,靖难之役中,封于北平的朱棣从天津经过,使这一要地进入他的视线。朱棣即位后升北平为北京, 为保护运粮及拱卫北京, 明廷设立天津卫, 十几年后迁都北京。天津置卫筑城是京冀一带大局的需要,而天津在设卫后逐渐发展才形成了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实行一体化管理明洪武年间先后设立北平行省和北平布政司,对今京津冀一带实行一体化管理, 到宣德三(1437) 年, 这些地方改由中央六部及后军都督府统辖。大约在正统时期, 北直隶设立巡抚, 到成化八年分设两巡抚,其中顺天( 蓟州) 巡抚辖顺天、永平二府,保定巡抚辖真定、保定等六府。天津卫一度属保定巡抚辖区( 见万历《大明会典》卷一二八) 。明嘉靖二十九(1550) 年,设立蓟辽总督,北直隶大部分地区均在该总督领导之下( 宣府镇除外)。入清以后, 以顺天等八府二州及宣府镇为直隶, 雍正二(1724) 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 辖区包括今天京津冀的大部分地区。明清时期的顺天府辖区,除了今北京市部分地区外,也包括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 说明京津冀地区密不可分。而统管京津冀三地的机构及巡抚、总督的设立更说明了这一问题, 因为督抚兼有军事及行政等权力。津冀之要地拱卫北京为了抵御蒙古、后金及保卫北京,明朝于北边设立了若干军事重镇, 习称“九边”。其中近京军镇主要分布在河北等地: 北京东北有宣府镇( 治河北宣化) ,北边有蓟州镇( 天顺四年后治河北迁西三屯营) ,东北有辽东镇。嘉靖间明廷又设立了昌平、保定镇守总兵, 加强了北京城西北和南部的边镇建设。万历时期又从蓟镇东协分出山海镇。明代中后期边镇军队成为、保定、山海等镇, 同其他边镇军队一道多次抵御蒙古、后金进攻。到了清代, 据杜家骥先生研究, 除在京津冀地区布防八旗兵外, 还设立了宣府镇、正定镇、天津镇、通永镇、马兰镇、泰宁镇、大名镇等七镇绿营兵, 守卫京畿。明巡抚李植曾在奏疏中说: “东蓟门,西真保,南天津、州等处皆为京师三辅,重地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