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物竞赛知识点归纳
3. 花冠形状
十字形:油菜 萝卜
蝶形:蚕豆
舌形:菊科植物头状花序的边花
管形:马兜铃
漏斗形:牵牛
唇形:芝麻
钟形:南瓜
轮形:茄
4. 雄蕊群
无定数:激素)
蜕皮激素:前胸腺产生--诱发蜕皮与变态
保幼激素:咽侧体分泌--保持幼体状态,阻止变态发生
(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拮抗)
另还有 羽化激素 滞育激素 鞣化激素等
1)从消化道进入而直接在消化道上定居: 饶虫 鞭虫
2)从消化道进入经血液移行: 人蛔虫 旋毛虫
3)从体表侵入经血液移行: 钩虫 丝虫 日本血吸虫
4.)环毛蚓受精作用在蚓茧内进行
5.)珍珠由蚌体外套膜分泌形成
1)体表:蚯蚓
2)外套膜(肺鳃):椎实螺
3)羽状鳃:虾
4)书鳃:鲎
5)书肺:蜘蛛
6)气管:蜈蚣 昆虫类
7)皮鳃:海星
多孔:拂子介 偕老同穴
腔肠:海鳃 鸡海冠(海鸡头)
腕足:酸浆贝 海豆芽
棘皮:海羊齿 海百合 海棒槌 海蛇尾 海燕(啊高尔基情何以堪!!)
软体(腹足):海兔 海牛
脊椎动物学
外胚层:皮肤表皮及表皮衍生物 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的功能性部分 消化道两端的粘膜
中胚层:皮肤真皮 脊索 骨骼肌肉组成的支持运动系统 排泄 生殖 循环系统 血液
内胚层:原肠及其衍生物--消化道内层的粘膜上皮 消化腺 呼吸系统中气管 肺脏内层 大部分 内分泌腺 圆口类的鳃丝
(头部真皮由外胚层神经脊形成。肾上腺髓质也为外胚层神经脊形成。)
外胚层:(鱼类)脊髓尾垂体 神经垂体 腺垂体 松果体 肾上腺髓质
(脊椎动物的神经的神经内分泌腺由外胚层发生)
中胚层:肾上腺皮质 生殖腺 胎盘
内胚层:甲状腺 甲状旁腺 后鳃体(哺乳类成体滤泡旁细胞或C细胞) 胸腺 胰岛 消化道
(由内向外):
粘膜(内胚层来源)--粘膜下层--肌层--浆膜(中胚层来源)
排氨:水生硬骨鱼 蛙的幼体
尿素:海生软骨鱼 两栖动物 哺乳动物
尿酸:爬行动物 鸟类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圆口类 硬骨鱼 两栖无尾类
体内受精体外发育:软骨鱼部分(虎头鲨) 爬行类大部分 鸟类 哺乳单孔类 两栖有尾类 无足类
体内受精体内发育:软骨鱼部分(棘鲨) 爬行类多数毒蛇 部分蜥蜴类 哺乳真兽类
(体内受精)
泄殖腔相对:鸟类 哺乳单孔类
半阴茎:爬行类蛇、蜥蜴的泄殖腔内壁突出形成半阴茎
阴茎:龟鳖类 哺乳类除单孔外具有海绵体都够勃起的器官
鳍脚:鲨鱼 其腹鳍内侧骨骼延伸而成
头索动物:终身具神经管、咽鳃裂、脊索
脊椎动物:神经管已分化,不复存在
尾索动物:柄海鞘逆行变态,成体无神经管
尾海鞘个体发育无变态,终身保持幼体状态,故终身保留神经管
脑皮的进化:古脑皮--原脑皮--新脑皮
古脑皮:终身水栖的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类 鱼类)
原脑皮: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两栖类 肺鱼)
新脑皮:真正陆生的羊膜动物(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在干涸水域中可生存,结构、功能似两栖类
1)具内鼻孔
2)鳔具肺功能
3)由泄殖腔与泄殖腔膀胱
4)不完全双循环
5)原脑皮
犁鼻器是四足类嗅觉辅助器官
首次出现于两栖,蜥蜴和蛇类尤为发达。
鸟类成体无(嗅觉退化)。
绝大多数哺乳类具有,食肉类尤为发达。
低等脊椎动物心脏的起搏点在静脉窦。
高等脊椎动物的起搏点位于右心房的上端,为窦房结(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相连处)。
、白肌之分
红肌纤维:细,含大量肌红蛋白,富含线粒体,附近毛细血管多。肌肉能量来自糖原。脂肪有氧代谢,故收缩较为持久
白肌纤维:粗大,富含糖原,能量来自糖原厌氧呼吸,因乳酸堆积产生强有力收缩但不持久
(蜂鸟几乎全为红肌,鸽以红肌魏为主,家鸡胸肌以白肌为主。)
,背神经管在神经胚期同时形成。
:鱼类 两栖类无足目 有尾目(大鲵 小鲵 洞螈)爬行类喙头目
,垂体中叶分泌促黑激素。
(常考点)
鱼类:三个半规管
两栖类:开始发展瓶装囊(感音) 双循环 肺静脉 颈椎 荐椎 内鼻孔 耳柱骨 声带 中耳
爬行类:胸廓 成体为后肾 新脑皮 泪腺 完整次生腭 颞窝 正圆窗 外耳 盲肠
哺乳类:三块听小骨 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