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解读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 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精品文档请下载)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精品文档请下载)
2、读了这一小节,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特别通过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
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
4、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同学们请看——[媒体5:播放动画]
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好吗?先自己试试看。
[媒体6:想象说话]岸边杨柳依依,好似。。。... ;江上沙鸥点点,好似。..。.。。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似在想。....。。(精品文档请下载)
再指名说。(第2、第3位同学配乐)
5、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和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精品文档请下载)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配乐朗读渲染情感;运用电脑动画再现情境;运用想象说话体味深情。三个教学环节层次明晰,目的鲜明。同时又浸透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指导。(精品文档请下载)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冲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吟诗抒情](精品文档请下载)
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媒体7] 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应该也像一位兄长和老师,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精品文档请下载)
(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妙景象;
(2)使人好似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看着白帆渐渐远去,一江春水流向天边的画面;
(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别好,外表写“船孤",本质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君不见“滚滚长江天际流",这是何等的奔放大气啊!)(精品文档请下载)
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