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精选】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的田园诗赏析.doc

格式:doc   大小:36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精选】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的田园诗赏析.doc

上传人:lu2yuwb 2022/4/29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精选】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的田园诗赏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的田园诗赏析
第 2 页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的田园诗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心中多少欢欣。诗人在同无知的草木交流着感情。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眼前堆案盈几的文牍案卷不见了,代之以心爱的“清琴〞“异书〞。嵇康把“人间多事,堆案盈几〞,“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与山巨源绝交书?〕视为不堪为官的理由。诗人在这里,也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地用了“尘杂〞这个字眼。他告诉我们,从前苦于应对“尘网〞的一切,都没有,也不会再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确有点儿“虚室〞之感;但虚中有实,他重新开始了完全由自己来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是的,***消蚀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苦尽甘来,诗人终于得到了欣慰的补偿。是诗人出自肺腑的欢呼,终于脱出樊笼之束缚,像小鸟一样,重返山林,获得自由,与官府生活辞别。这结句是点睛之笔,与开头照应,集中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第 8 页
全诗〔其一〕以抒情为基调,兼有农村景物的描绘,且以“羁鸟〞、“池鱼〞自喻,充分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由淳朴的乡村生活、蔑视丑恶的***生活的情怀。情景交融,语言朴实无华,对仗亦十分自然,读者不仅能从诗中看到乡村的田园、房舍、榆柳、桃李、闻到狗吠和鸡啼,而且能看到一位洒脱诗人对着这宁静的田园景物,在吟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声。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我看这两句都应该倒过来理解:“为了罕见人事,我才来到野外,为着免于酬酢,我才住进了僻巷〞。须知,这不是客观的表达,而是主观的选择啊。诗人从***退居到“野外〞,从“野外〞退处到“穷巷〞,“白日掩荆扉〞,又冥坐室中,“对酒绝尘想〞。层层防范,躲避尘世唯恐不远,屏绝交游唯恐不及,屏弃俗虑唯恐不尽。诗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 不,诗人仿佛要有意消除人们这种错觉,而为我们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他虽无“三径〞之设,却自有同道频繁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们共有一个心爱的话题。
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贫困的,清静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人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质真挚的感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诗人不惜一身清苦,儿辈“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天地间的真情。
第 8 页
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去除“荒秽〞,也是去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愿〞是指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躬耕的心愿。不愿为荣华富贵出卖灵魂。
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局部。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忆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
第 10 页
所以,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诗人“怅恨〞什么呢 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离***,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也许是因为访友不得的余哀,也许是因为旅途的困顿劳乏,诗人在溪涧边坐下来小憩片刻。这溪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濯足水中,顿时,一股凉意流遍全身,也使他从纷繁的思绪中清醒过来。他仿佛又从悲哀的幻梦中回到了现实中来。我不是到底归来了么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人生固然短暂,我不是还有所余无多的珍贵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