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pdf

格式:pdf   大小:17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buzaiwuzhuang123 2022/4/29 文件大小:1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
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方法与过程: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ù)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
极限。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合作探究:
1. 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解析: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

解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解析: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
的一部分。
精讲解疑
1. 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

解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思考下列问题:
A、划分课文层次。B、总结课文各段大意
达标测评:
(1)给加点字注音
丁肇.中( )缅.怀() 朱熹.() 测量.()
彷.徨( )儒.家( ) 不知所措.( ) 埋没.( )
格物致.知( )旁观( )
(2)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作业布置:抄写字词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 生字词
2、 作者简介第二课时
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内容的前一部分,那么你们还记得课文的论点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今天我们继续来学****br/>自主学****br/>1. 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
解析: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
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
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2. 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解析: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合作探究
1、 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解析: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
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