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渐趋生活化的“前童小匠”游戏
葛亚琴 宁海县自古人多地少,以手艺为谋生手段者众,其中又以前童镇为甚。由于前童镇的木匠、漆匠、石匠、篾匠、泥匠等手艺人技术精湛,因而前童镇素有“五匠之乡”的美誉,亦被称为前童古镇。直至今天,前童古镇、剪纸铺、泥工铺五个“匠铺”只满足“小匠”学习技能及活动缺乏游戏性的状况,落实“师幼共建”环境的理念。教师在与孩子交流中得知,孩子不仅需要“匠铺”进行手工操作,也需要好吃的美食、好玩的玩具和漂亮的饰品等。于是,教师根据孩子的意愿与古镇街铺的原型,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里相继衍生出若干活动场所,有古镇影院、古镇邮局、工艺小铺、食趣小铺、古镇书吧等,我们将这些活动场所统称为“衍生铺”。为了让“小匠”的活动更具自主性,进一步锻炼孩子的活动能力,我们还相继开发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所,开设出“小匠人农庄”“古镇画廊”“沙趣天地”“小帐篷游戏区”“小丛林探险区”等活动区域,将孩子的活动范围拓展到了户外。这些场所贴近孩子的生活,深受孩子的喜欢。幼儿园拓展区域的开发,让全园混龄游戏活动有了可能,为孩子带来更大的乐趣,也更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第二个阶段,环境创设的重点是打造一个既受孩子们喜欢又有古镇韵味的园舍环境。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寻找“古镇美”,又向家长发起“匠人匠艺·美器皿”的收集活动。不愧是古镇里的孩子,他们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古镇美”,比如马头墙、石窗花、石子小路,还有古老墙面上的各种花儿、红鲤鱼等。家长们更从老屋里翻出许多“老家什”带到了幼儿园。有些“老家什”虽然有些破损,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匠人技艺的精湛,让幼儿园的“匠铺”有了博物馆的味道。为了将幼儿园装扮得富有当地古镇的韵味,我们从古镇中寻找和谐美。如,幼儿园主楼一楼大厅的灰蓝色调一直延伸到二楼,古色古香的门坊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了便于识别“匠铺”与“衍生铺”,我们还模仿古镇做了门牌号码,有老街“1号”“2号”等10余个。通过师幼共建,幼儿园的每个小铺有独立门面,孩子可以扮演“小匠”或其他角色生产商品,也可以推销与买卖。“前童小匠”游戏活动的环境顺应了孩子的需要,变得越来越生活化。 (二)提供生活化的支持策略
在追求生活化的“前童小匠”游戏活动的过程中,除了创建生活化的游戏环境外,我们还采取了其他一系列的支持策略。
在古镇生活的孩子,既经历和感受着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轮回变化,也经历和感受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还经历和感受着古镇本土特有的生活风俗和生活气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们紧紧围绕幼儿的生活,从三个方面选择游戏活动的内容。
(1)根据时令季节选择游戏活动内容。我们抓住古镇时令季节的典型特征,提供适当的引导,牢牢把握孩子们的兴趣点,选择适宜的游戏活动内容。比如,在春季,孩子们发现古镇里的枯树发新芽,各色花儿尽情开放,蜻蜓、蝴蝶、蜜蜂等翩翩起舞……据此,我们生成了“春的遐想”“古镇小客人”“枯树枝的春天”等内容,孩子们充分利用剪、编、塑、组合、彩绘等工艺大胆表达与创造。另外,我们结合当地的時令节气和与节气相关的孩子们熟悉的食物,生成了各种各样的创意小吃制作活动,有捣麻糍、擀麦饼、包汤包、做青团等。选择与时令季节相关的内容,有利于孩子们调动多种感官去尝试、探索、发现,从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2)根据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选择游戏活动内容。孩子的生活离不开社会。我们根据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选择游戏活动内容,特别是关注幼儿身边可能触及或感兴趣的事件。比如,发生在古镇里的大事件,像“古镇邮票发行了”“古镇着火了”“前童中学的姐姐生重病了”“古镇新开了饰品店”等。除了古镇及其周边发生的事情之外,也会精选一些国内外的热点事件作为游戏活动的内容。比如“足球世界杯”“奥运会”“‘祖国妈妈’70岁生日了”等,让“小匠”们的游戏更具生活化的同时,拓展他们的经验和视野。
“前童古镇邮票”首发,这对前童古镇来说是一件大事。于是,教师带领孩子们参观古镇邮局,了解邮票的特征和邮递员的工作。接着,孩子们通过剪纸、泥塑、木艺等方式设计出前童古镇最美的姿态,借助照相机、打印机等设备,制作出一张张充满童真童趣的“古镇邮票”,在幼儿园的“古镇邮局”发行、流通。
古镇有一座四合院着火了。这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使孩子们感到惊慌。看着孩子们纷纷议论老宅化为灰烬的情景,教师捕捉这一事件,生成了“保护四合院”的游戏内容。小木匠们用木块和树枝搭建古民居;泥工小匠们用陶泥合作完成一座座四合院,还在院子里种树、挖井;小篾匠编出的老房子图案稚拙有趣;剪纸小匠们用剪贴的方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