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甲状旁腺功能保护的研究进展
[摘要] 近年,甲状腺癌在临床呈高发趋势,传统放、化疗治疗手段效果及预后较差,手术切除治疗方案已被临床认可并广泛应用。但术中操作不当触及甲状旁腺的误切或损伤,使供血微循环受阻,导致上、下旁腺交替分布的主要区域为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下极主要分布下甲状旁腺,甲状软骨下角区域主要分布上甲状旁腺,综上三区即为一带,即旁腺易损带。②对称理论:既往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人甲状旁腺呈对称分布,既在术中因在一侧分离甲状旁腺后,因对其对称位置处加以密切关注。③热区理论:目前临床经验显示多数人上甲状旁腺位置较固定,其中以RLN(入喉点)为中心的3 cm2局部范围内被视作“甲状旁腺热区”[4-5]。此外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内镜技术逐渐在临床上治疗甲状腺癌中应用开来,已可通过内镜放大手术视野,将色泽、甲状旁腺包膜、血管蒂等特征性显示,以便主刀医师将其与脂肪颗粒、甲状腺腺外结节和淋巴结进行区分。上述方案均通过了解甲状旁腺解剖结构及在一定器械协助下进行辨识,但同时医师的经验和操作水平可直接影响到辨认结果,以致使临床效果多不相同。
确认
甲状旁腺疑似物主要区分对象为甲状腺腺外结节、肿大的淋巴结和脂肪颗粒,其中甲状旁腺颜色多为红褐色或黄褐色,表面光滑且平整,同时常伴有完整包膜,一般均有完整包膜,且形状多呈卵圆形、扁豆形和椭圆形。而颈部淋巴结兼具凹凸2面,形状多为肾形且颜色多较深,此外通常颈部淋巴无脂肪组织覆盖;脂肪组织无清晰边界,常成片状表现,颜色常呈淡黄色。至此,据上述信息方可对甲状旁腺进行初步判定。此外还可通过淋巴结示踪剂、5-基酮戊酸(5-ALA)荧光效应和近红外荧光检测技术等进行进一步识别:(1)5-基酮戊酸(5-ALA)荧光效应:5-ALA是具强光敏作用原卟啉Ⅸ,而可通过380~440波长激发光照射使原卟啉Ⅸ(PPⅨ)表现为红色荧光,5-ALA属于机体线粒体代谢中间产物,此外其还为血红素合成的重要前体物质,而线粒体含量在甲状旁腺细胞中显著多于周围局部组织,因此,给予患者术前口服5-ALA,并通过术中给予相应波长激发光照射,可将周围局部组织中不发光的脂肪或肌肉等区分开来,留表现为红光的健康甲状旁腺[6];(2)淋巴结示踪剂:①纳米碳:因其经注射入组织内后,可不进由机体血管,直接且快速地进入毛细淋巴管并于其中聚集将其染为黑色,目前,因其所具此种优势已成为识别技术中的热点方案,此方案应用于甲状旁腺识别中的理论依据为淋巴引流无交通支的甲状腺,基于此,可通过注射纳米碳后局部组织变色情况,对组织进行区分[7]。但目前该项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仍具下述几点缺点:当机体淋巴系统受肿瘤侵袭或甲状腺肿瘤过大时,经注射纳米碳后显色效果较差;术中因操作不当可因注射器针眼外渗污染手术视野,加剧治疗难度;该方案的显色效果与所注入剂量、注射时机及注射位置的选择具较高要求,因此直接增加了该方案的难度,加大了费用的支出。②亚甲蓝[8]:近来有研究证实,小剂量静脉注射亚甲蓝其避免其具有的中枢毒性作用,对患者而言具较高安全性,此外将亚甲蓝运用喷涂技术于甲状腺局部组织喷涂,可将除动脉和喉返神经组织染为蓝色,且实验证实可通过各组织褪色时间差别进行进一步判定;(3)近红外荧光检测技术:2013年,McWade等[9]发现可将近红外荧光光谱系统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