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上海市文达学校 詹看 2018年12月6日星期四
【教学目的】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通过对本文关键词句的解读,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并懂得“知音”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通过精研文本《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上海市文达学校 詹看 2018年12月6日星期四
【教学目的】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通过对本文关键词句的解读,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并懂得“知音”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通过精研文本,理解“知音”是建立在伯牙和钟子期的知“志”之上。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请同学概括一下《伯牙鼓琴》故事情节?
2、背景介绍:伯牙:春秋晋国上大夫,著名琴师,名满天下,清高孤傲.
锺子期:春秋楚国人,一介樵夫.
两个人的地位身份悬殊,但是在音乐面前,却是平等甚至惺惺相惜的。
品读课文,“知音”.
1、请一同学朗读,其余同学考虑并答复: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
(预设:伯牙痛失知音)
板书:知音
“破”和“绝"这两个动作是非常决绝甚至有些极端,但是,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之后的悲哀欲绝的心情.(补充“绝”的字形演进)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源于那次会面,朗读第一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请同学们想象并描绘这一画面。(伯牙和钟子期,一个“鼓”,一个“听”.环境庄严庄严)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绘“琴声”的?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假设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假设流水。
对这两句,同学们是怎么理解的?
(1)手法:比喻,写出了琴声像大山一样高峻;琴声像流水一样浩荡.
(2)效果:化无形为有形。
(4)同学们请发挥想象,琴声不仅可以表达为“太山”和“流水”,还可以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
(学生自行设计,参照“善哉乎鼓琴!什么什么乎假设什么”这一句式答复)
预设答复:善哉乎鼓琴!徐徐乎假设清风;
善哉乎鼓琴!皎皎乎假设明月;
善哉乎鼓琴!皑皑乎假设白雪。
考虑:同学们的“清风”、“明月”、“白雪"等等,这些是伯牙通过琴声要表达的“志”吗?比较一下,谁是真正的“知音”?
(3)“太山”、“流水”象征着伯牙巍峨高山般的志向,浩荡流水般的胸怀。
钟子期对于伯牙的琴声是如何领会的?
回到文本: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假设太山.”
同学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1)通过关键词“方"(刚刚,方才),同时补充主语。(伯牙)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马上领会其志“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假设太山”(补充“志”的造字本义。)
(2)通过关键词“少选之间"(过了一会儿),同时补充主语。(伯牙)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假设流水。”
同学们发现了吗?通过“方"和“少选之间"这两个词,表达出钟子期欣赏程度之高,同时侧面衬托出弹琴者技艺的高超。这两句中,一方是伯牙,另一方是钟子期,两人对于音乐的敏感和共鸣几乎是
“神同步"。两人的默契是无和伦比的,两人对于“志”的内涵的体会是心心相通的。正所谓:听其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