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背景导读:“我”久在异乡,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了强烈的乡思, “我”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 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评析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 ”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19页)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背景导读: 常建(708-765) ,唐代诗人,祖籍为邢台,字号不详。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 727 )进士。天宝中为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译文: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中心思想:这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评析鉴赏:这首诗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 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 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颔联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颈联和尾联在意思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 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47页)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背景导读: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译文: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