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动物寄生虫病学-许金俊-第二章:蠕虫病-吸虫病
第一节、蠕虫病概论
形态特征
多细胞三胚层动物
主要类群
吸虫、绦虫、线虫与棘头虫
蠕虫的形态特征与类群
动物蠕16-132*66-82um
长椭圆形,金黄色
内含一个胚细胞和多个卵黄细胞
一端有一不明显的卵盖
[生活史]
中间宿主:小锥实螺、截口锥实螺、耳萝卜螺、折叠萝卜螺
成虫产卵→虫卵→含毛蚴的虫卵→毛蚴→[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尾蚴→附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
(1)穿过肠壁到腹腔,再由肝包膜进入肝脏,再到肝胆管内寄生。这是移行的一条主要途径。
(2)童虫钻入肠壁血管,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到达肝胆管内寄生。
(3)经十二指肠胆管口进入胆管寄生,成虫所产的卵也是经十二指肠胆管口进入肠道。
牛羊吞食囊蚴在小肠内囊壁破裂,童虫经以下三条途径进入肝脏:
[流行病学]
发病季节:
夏秋季
分布:
呈地方性流行
易感动物:
多宿主寄生虫
虫卵的抵抗力:
温度、湿度、化学药物、光照
囊蚴的抵抗力:
夏秋季在水中存活5个月
[致病作用]
幼虫:穿过肠壁到腹腔,不断破坏组织和摄取组织为食,之后以肝细胞为食,形成虫道,引起寄生性出血性肝炎,肝实质梗塞
成虫:吸食血液 、胆汁和细胞,引起营养障碍
毒素作用:包括代谢毒和分泌毒
[症状]( 牛)
慢性经过
消瘦、贫血
反刍不正常
被毛粗乱无光
后期胸下、下颌水肿
母蓄不孕或流产,公畜生殖能力下降
[症状](羊)
急性型:主要是大量囊蚴感染,引起急性内出血死亡
慢性型:消瘦,贫血,被毛粗乱无光,眼睑、颌下、胸下水肿,食欲下降,便秘和下痢交替出现,病程1-2月因恶病质而死
眼结膜贫血,并带黄色
[病理变化]
肝肿大,包膜下有小出血斑,表面有圆形小孔及线状虫道
胆管扩张、增厚、变粗甚至堵塞,胆汁停滞
慢性病例外观上肝脏无特殊变化,切开时有“沙沙声”,可见胆管扩张、增厚、变粗,并有盐类沉积及虫体
胆管扩张、增厚、变粗
[诊断]
粪便检查。
血清学诊断。
[治疗]
(1)五氯柳胺
(2)碘醚柳胺
(3)硫双二氯酚
(4)丙硫咪唑
(5)三氯苯咪唑(肝蛭净)
(6)溴酚磷(蛭得净)
(7)硝氯酚
[预防]
预防性驱虫
杀灭虫卵
消灭中间宿主
防止畜禽吃到囊蚴
(二)布氏姜片吸虫病
病原:片形科、姜片属(Fasciolopsis )
布氏姜片吸虫(F. buski)
寄生于猪和人的小肠,为于人畜共患病。
猪可以导致消瘦发育不良和肠炎才,儿童身体和智力发育迟缓。本病地方性分布,在我国多见于长江沿岸及以南地区。
[病原特征]
新鲜虫体肉红色,椭圆形,肥厚,背面凸,腹面平。虫体长20-75mm,宽8-20mm,厚2-3mm,大小不一致。
卵巢呈数枝状,位于虫体中部
睾丸呈珊瑚状
虫卵特征
虫卵特征:-,-,淡黄色,椭圆形,有卵盖,多个卵黄细胞和一个胚细胞。卵黄细胞内含脂质颗粒
[生活史]
中间宿主为扁卷螺
成虫产卵→虫卵→含毛蚴的虫卵→毛蚴→[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尾蚴→附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猪吃了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
在中间宿主内发育时间49天
感染—成虫所需时间3个月
生 活 史
扁卷螺
[流行病学]
带虫患者与病猪
水中有扁卷螺存在
水中有当作食品或饲料的水生植物
用人粪或猪粪施肥
生食水生植物或食品
[致病作用与症状]
致病作用:
对肠道机械性损伤
妨碍消化和吸收
代谢产物引起变态反应
症状:
肠黏膜炎症、出血、水肿、溃疡、坏死;机体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诊断 ]
直接涂片法
沉淀法
饱和硝酸铅溶液漂浮法
[治疗]
硫双二氯酚
吡喹酮
敌百虫
硝硫氰胺
硝硫氰醚
[预防]
严格粪便管理
消灭中间宿主
发酵处理水生饲料
定期预防性驱虫
三、前后盘类吸虫病
病原:同盘科( Paramphistomatidae )、前后盘亚科、腹袋亚科、腹盘亚科中的多个属的吸虫混合寄生而引起的疾病。又称前后盘吸虫、双口吸虫。有80多个种,常见种为鹿同盘吸虫、长菲世吸虫。
成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瘤胃与网胃壁上或两胃的交界处以及盲肠;童虫寄生于真胃、小肠、胆管、胆囊。
童虫危害大,可引起腹泻,甚至死亡。
[病原特征]
虫体淡红色,梨形或圆锥形,口吸盘在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