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琵琶行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才能.  
2.学惯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才能.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折和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比照、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假设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豪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比照、反衬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和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化.“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构造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琵琶行》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才能。  
2.学惯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才能。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顶峰,它像一座光辉四射灯塔,,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