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咬文嚼字优秀实用
第1页,共3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反应(反面)
结
艺 术 美
初步
进一步
第17页,共3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讨论: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第18页,共3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实例 道理
郭沫若改字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王若虚改《史记》 字数不同情境不同
韩愈改诗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苏东坡写《惠山烹
小龙团》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做诗文的人从古 套用滥语全无新奇
籍中找辞藻、乞
灵
第19页,共3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咬文嚼字的意义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主旨句)
第20页,共3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咬文嚼字)
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一字不放松
调整思想和情感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字数不同情境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正)
套语滥调全无新奇
(反)
为什么
怎么样
达到艺术的完美(意义)
第21页,共3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咬 文 嚼 字
材料
郭沫若改台词
王若虚改《史记》
韩贾“推敲”
“烟”与苏轼诗
“柳腰桃面”等套语
角度
情感
意味
意境
正
反
}
}
层次
1文字和思想情感
2联想意义的运用
中心
谨严的精神
调整思想情感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
达到艺术的完美
第22页,共3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什么是“咬文嚼字”: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
文学是艰苦的事
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咬文嚼字
达到艺术的完美
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避免套板反应
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所以,要
贬义褒用
第23页,共3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按照通常意义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过于斟酌字句,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主 题
第24页,共3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内容启示
让我们明白文学艺术能否进步的根本在于语言咀嚼是否到位。
让我们明白作家的语言修养程度与其艺术成就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让我们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自身语言修养问题的重视。
让我们明白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从而自觉养成一种对待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让我们明白语言文字的套板效应是要不得的。
学习本文给予我们的启示
第25页,共3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写法启示:1让我们明白:学问靠积累,平时在阅读、生活中要做有心人。2让我们明白: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充足,解说要到位。
第26页,共3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沈德潜
第27页,共39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