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文档名称:

《石榴》教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56KB   页数:6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石榴》教案.docx

上传人:无需盛会 2022/4/30 文件大小: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石榴》教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石榴》教案
《石榴》教案1
  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并对郭沫若其人有初步认识。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3、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4、学****本文精美的文学语言和植物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建议
  1、教学指津:这篇优美的散文以植物的生长为序,抓住石榴的特点进行描写,描绘了一幅惹人喜爱的“石榴图”,以极少的笔墨显示了石榴那种内外皆美的品格和精神,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教读这篇课文宜创设情景以读为主线,创设活动场景,让学生看看、读读、议议,从而不断积累、感悟,最好能让学生在表达中感悟:在学生通过多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如课文中写花时有这么一段话“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在教学这部分时,老师不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句比喻的句子,而是让学生读中领悟,“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双双小手如林般树起,有的同学说:“小喇叭”写出了花的形状。有的同学说:“正鼓着劲在吹呢。”讲花开得多,开得旺。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边读边表演,同学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状,涨红了脸,摇摆着头,多么像一朵朵美丽的石榴花,学生对这样形式的表达、领悟非常感兴趣,同时也让老师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一颗灵动的心。
  2、问题导航:
  (1)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
  提示:宜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且要让学生用连贯性的语言说出石榴的生长过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明确: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夏华秋实的变化,表现石榴的美。
  A枝叶美(第2段)
  用比较的方法写枝叶的特征。
  相同点:如梅树的枝,如柳的叶。不同点: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可通过展示石榴树的图片,和梅柳图片相对照。也可结合学生学过的诗词,了解梅柳的特征,品读富有文采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体会石榴的枝叶美,体会作者在“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中流露出的对石榴枝叶的赞美之情。
  B花朵美(第3——5段)
  “深红的”颜色鲜艳动人,单瓣的“陆离”缤纷可人,双瓣的“华贵”珍贵悦人,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石榴自然被誉为“夏季的心脏”。——花的外形和精神。
  石榴花的红是明艳张扬的,这样的色泽呈现的是生命的律动、奔放的热情,也最能体现夏季的蓬勃。作者从色泽和外形的角度把石榴花比作“夏季的心脏”,高度赞扬了花朵的形态美。花更是傲骨铮铮,它不向骄阳低头,不屈服于烈日的***威,这种质朴俊逸的风度足以使那些伸张伞盖、“不想再争妍斗艳”的众树汗颜!
  小茄形的骨朵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匀称四裂,状如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还被多情人插上了花。——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
  作者称这种变化过程为“奇迹”。的确,小小的骨朵柔弱而娇小,在艳阳的照耀下,它竟坚强地成长着,一味把自己的生命宣扬到极至,去迎合生命形态的变异,去完成幼稚到成熟的蜕变。当它骄傲地将自己的花瓶儿呈现给爱它的人们时,谁会不惊叹自然的造化?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给我们描摹了石榴生命形态的变化,无论是色泽还是精神都包孕着生命的热力。与其说是作者在写石榴,不如说是作者借石榴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不甘沉默、积极进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性格已鲜明地烙刻在石榴这个物象上,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它可以含蓄地表现作者的情怀。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2)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些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提示:最欣赏的句子不力求统一,但要能说出欣赏的理由,同时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体会,从而能真正体会到石榴的可爱以及作者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资料链接:
  1、背景资料:
  (1)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主要作品有:《女神》、《屈原》、《蔡文姬》等。
  (2)《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郭沫若于1937年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主持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工作,积极从事抗日文艺运动。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作者以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拓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