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实验动物的标准化
*
第1页,共6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一、实验动物标准化的意义二、实验动物标准化的内容三、实验动物标准化的实施
*
第2页,共6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一、实验动物标准化的意义022年,星期五
依据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控制程度,按照相应国家标准分四个等级:
基础动物
清洁级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无菌动物
国标中,由于实验动物种类不同,又有具体规定: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控制
*
第16页,共6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大鼠、小鼠:(三个级别)
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无菌级。
家兔、豚鼠、地鼠:(四个等级)
基础级、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无菌级 。
犬、猴:(两个级别)
基础级、无特定病原体级。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控制
*
第17页,共6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1)基础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
饲养在开放系统中,微生物控制上要求最低。不携带人畜共患疾病和烈性传染病。
国际上普遍认为,仅可用于生物医学中的示教,或作为预实验。不可用于科研、生产、鉴定。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控制
*
第18页,共6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2)清洁动物(clean animal, CL)
来源于SPF动物或者无菌动物,饲养于半屏障系统,是根据我国国情而设定的等级动物。
不携带有基础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饲养所用的饲料、垫料、笼具、饮用水要消毒。工作人员要换灭菌工作服、鞋、帽、口罩等进入动物实验室进行操作。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控制
*
第19页,共6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简称SPF动物。
除基础动物、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之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实验动物。
来源于无菌动物或者悉生动物。
国际上公认的可用于全部科研实验的动物。可用于疫苗生产。是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控制
*
第20页,共6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目前对SPF动物的要求不同,质量标准也不一样。
部分学者认为:某种实验动物没有某种病原体,不影响实验要求,就可称为SPF动物。---要求太低。
另有学者认为:必须将常见的病原体全部排除才算是真正的SPF动物。---要求太高。
我国,结合实际情况,既排除对动物群有危害的病原体,又排除对动物实验研究有干扰的微生物和寄生虫为原则。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控制
*
第21页,共6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4)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
指不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即用现有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原虫等)和寄生虫的动物。
来源:剖腹产、无菌卵孵化,饲养于隔离系统。生来无菌,主要用于某些特殊实验研究。
使用抗生素,可使实验动物暂时无菌,不可能全部杀死微生物,无菌状态是暂时的,条件适宜,微生物仍可增值。----不是无菌动物。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控制
*
第22页,共6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
也称已知菌动物。指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和无菌动物属同一个级别。必须饲养于隔离系统。
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如将幽门螺杆菌接种到无菌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基因小鼠,研究幽门螺杆菌对胃上皮干细胞生物学的影响以及在胃癌发生中的机制。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控制
*
第23页,共6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1)检测方法
病毒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
细菌学检测: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
真菌学检测:分离和培养
寄生虫学检测:肉眼观察、显微镜下观察等。
(2)微生物检测频率(合格证注明日期)
不同等级的动物,检测频率不同。基础动物、清洁动物、SPF动物,每3个月至少检测一次;无菌动物每年至少检测一次。检测单位认证,国家批准。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控制
*
第24页,共65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五
(三)实验动物环境标准化★
实验动物环境是指实验动物周围客观存在的,与实验动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的一切外部事物的有机体。
强调实验动物的环境条件和动物实验条件设施的标准化(认证,政府批准,合格证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