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文档名称: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

格式:docx   大小:82KB   页数:4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住在富人区的她 2022/5/1 文件大小:8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道德经读书笔记.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读书笔记1
  《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是《道经》,后44章是《德经》,如果《道德经》是一条山脉,那每一章就是一座山峰。徜徉在《道德经》的山中,寻找道,寻找德,那些道,那些德,常常"只在此山中,云之始。
  没有男女做夫妻,谈论有孩子和无孩子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没有天地,就没有“有”和“无”,没有天地之前,是虚无,是无极。
  夫妻建立系统之始是丈夫和妻子,有天有地。但是没有孩子。
  一旦夫妻系统孕育出新的生命,就“有”了。
  这时候,妻子才能称之为“母”。
  系统“有”了,万物才被生产出来,所以,“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个断句,我倾向于,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中蕴含各种因素作用变化,孕育着“有”,谓之妙。
  “有”就一定会转换为“无”,有无的边界在哪里?
  “常无”用来观天地之妙。天地之妙,就是“无中生有”之妙。
  “常有”用来观万物之徼。万物之徼,就是“从有到无”的边界。
  比如,地球生命的出现。
  地球更多时间是没有生命的。当地球诞生的时候,天地这个系统就建立了,就有了可以产生生命的系统,但是天地之始这个时候是没有生命的。
  经过了漫长的“常无”状态,天地不断相互作用,地球产生了空气,出现了水,为生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然后,生命从无到有。
  生命起源,妙不可言,如今依旧是人类之迷。
  这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
  现在地球的生命是“常有”状态,但地球生命必然会灭亡,这就需要我们“观地球生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呢?”那时候,地球生命就要提前努力到其他星球延续生命。
  这就是“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就是“无和有”两者,有和无同出于一个系统。无中蕴含有,有中蕴含无。所以,同出而异名。
  “谓”和“名”是有区别的。“名”是客观的定义,是严格的;“谓”是主观的描述,可以是一种比喻。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但是无和有,同谓之玄。
  “玄”就是黑里带微赤的颜色。简单来说,就是指“黑”色。
  我们现在对一些不知道原理的系统称为“黑匣子”,就是给这个系统输入,也得到确定的输出,却不能把这个系统的原理说清楚。比如,一些带有自学****系统的人工智能机器,就是黑匣子。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都是很难解释其原理的,所以“谓之玄”。
  无中生有,谓之玄;有而化无,谓之玄。无无有有,有有无无,谓之玄之又玄。这些玄之又玄所蕴含的规律,是解释一切天地与万物生生灭灭的众妙之门。
道德经读书笔记2
  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书,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这部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章主要阐述了世界万物相辅相成,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单、修长与粗短、高尚与低下、超前与落后都是经过相互对立、相互比较而得以体现。
  世间的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的确定都是比较产生的,所以对立的关系是变动的。所以价值的确定也是变化的。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恶,美和丑,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不能庸人自扰。
  而后半段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准确论述了老子“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证明了老子顺应自然本性,反对好事无为的基本态度,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效法自然,顺应大道。
道德经读书笔记3
  (山顶洞人,自幼孤僻、倔强,喜好战争。曾致力于财色名利的追求,为达目的挖空心思,甚至不择手段,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开始接触佛道,却为了追求神通而屡屡被邪师所骗。但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毒俱全的他猛然醒悟,于是悬崖勒马,弃恶从善,精进修行,同时发愿解出《道德经》,因为这一念善心,终于获得上天的垂青)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山顶洞人《佛道一如道德经》
  解析:
  中国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