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九年级语文阶段检测(满分 150 分,时间 100 分钟) 1 .本试卷共 27 题。。^ 2 .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一、文言文部分( 42 分) (一)默写( 18 分) 1. 会当临绝顶, 。(杜甫《望岳》) 2. ,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4 .此地一为别, 。(李白《送友人》) 5. 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6.,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 7-8 题( 4 分) 《蝶恋花》宋代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 .词中“黯黯”一词的意思是。(2 分) 8. 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描绘了春日里天边的飞鸟触动了词人的愁怀。 B.“无言谁会凭阑意”表明因为词人不愿与人交流,所以没人能理解他的心声。 C.“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词人打算借酒消愁终获解脱。 D.“衣带渐宽”两句,以健笔写柔情,表达了词人那种坚毅、执着的人生态度(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9-11 题。(8 分)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 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③至于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 .上文节选自课文《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名)(2 分) 10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3 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 全文以“乐”字贯穿,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2 ①段引出了“乐”字并点明了主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③段写山间朝暮,四时景色和游山之乐,骈散结合,富有美感。 D.“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2-15 题。( 12 分) 孙亮①方食生梅, 使黄门②至中藏③取蜜渍梅, 蜜中有鼠矢; 召问藏吏④, 藏吏叩头。亮问吏曰: “黄门尝私从汝处求蜜耶? ”吏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