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3内涝防治措施.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3内涝防治措施.doc

上传人:秋天学习屋 2022/5/1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3内涝防治措施.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内涝防治举措
城市排涝系统所包含的问题比较复杂,内涝防治设备可采用雨水渗透、雨水收集利用等源头控制设备和雨水行泄通道、地表雨水调蓄设备、地下雨水调蓄设备等过程蓄排设备。
3.1加快雨水源头控制和利用
积极实行低影响
内涝防治举措
城市排涝系统所包含的问题比较复杂,内涝防治设备可采用雨水渗透、雨水收集利用等源头控制设备和雨水行泄通道、地表雨水调蓄设备、地下雨水调蓄设备等过程蓄排设备。
3.1加快雨水源头控制和利用
积极实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采用屋顶收集、透水铺装、低洼绿地、植草沟、调蓄水池等举措进行雨水综合利用。将建筑、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就地取材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备。严格履行规划控制的综
合径流系数,新建地域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不宜低于40%,有条件的既有地域对现有硬化地面进行透水性改建;绿地标高宜低于周边地面标高5cm~25cm,形成下凹式绿地;就地所条件许可时,可设置植草沟、渗透池等设备采取地面径流;地域开发和改建时,宜保存天然可渗透性地面。
3.2加快xx排水系统的升级改造
分阶段提升旧城区内现状排水系统能力,对原有低于标准的管网进行改造,对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同时进行下凹式立交桥区排蓄改造,并与周边排水系统改造相联合,尽量经过一个系统改造带动周边系统相继达标。对
于新区,严格按照新规范标准进行设计,2014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对暴雨强度公式及参数都有了新规定,对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有了要求,同时对雨水口、检查井等排水设备有了人性化的设置要求。方案设计达成后需按照防涝标准对应的雨型,采用数学模型模拟积水情况,当局部地区和地段超过排涝标准规定的积水深度和时间时,应优先考虑经过调整用地布局和场所、道路竖向
等,降低内涝风险。
3.3加大城市蓄滞区建设,合理设置涝水行泄通道
当降雨超过排水管网设计能力时,城镇河湖、景观水体、下凹式绿地和城
市广场等公共设备可作为临时雨水调蓄设备;内河、水渠、经过设计预留的道
路、道路两侧局部地区和其他排水通道可作为雨水行泄通道;在地表排水或调蓄
1/2
无法实施的情况下,可采用设置于地下的大型管渠、调蓄池和调蓄隧道等设备。
建设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等功能。联合河流走向,在城市生态廊道、工业卫生防备林带、高压走廊防备林带、道路防备林带内布置排洪渠道。渠道走向依自然地势,宽度尽可能加大,深度不宜超过
1.0m,边坡不做护砌,栽种本地耐涝植物。
3.4清淤整顿河流,保证泄水通畅
河流是城市雨水、涝水的出路,对河流进行清淤整顿,防止雨水顶托,洪水漫流。在河流上游有条件地方设置一定数量的水库、缓洪池、谷坊等,拦截蓄积洪水,使洪水最大化的消能,延缓进入下游城区时间,使之与下游城市雨水错峰,缓解城市排水防涝压力。城区段河流按城市防洪标准进行整顿,保证河流排水通畅,河流两侧预留一定宽度的绿地,给防洪安全留有余地,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