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渴望生活读后感 2500字
《渴望生活》读后感2500字
——指南针商学院二年级高君子路
某个艺术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并问了一个激情的爱。但是到了后来,他无法把自己的世界观和客观世界融合起来,这世上恒久不会有盈满的月亮,而一种到了极致的情感等待着他的是消亡,《麦田上的乌鸦》让我萌生恐惊和迷茫,透过画面,我几乎能感受到他作画时那压抑窒息的气氛和阴郁激烈面临崩溃的心情。
有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同:一件艺术品的好坏,要结合创作者创作时候的时代背景和心态。我的本意不是在此长篇大论鉴赏梵高的画作,我认为他的一生和绘画是无法分别的。即使梵高27岁才放弃以往的生活确定起先画画,但是他对绘画的酷爱早已融入到了骨髓里。梵高本是一个酷爱生活,努力工作,富有怜悯心的人,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来到最穷苦的地方,他与底层的穷人生活在一起,渴望当一个好牧师,传递福音,自己宁可忍饥挨饿,寒冷孤独,也要拿诞生活费协助那些贫苦凄惨的人民,但是教会始终不认可他。在浑浑噩噩失去自我的时候,梵高爱上了素描,找到了做艺术家的信念。他从未系统地学过画,唯一主动拜师学习的毛威还和他关系裂开了,他的作品被别人指责得不值一文,被其他艺术家讪笑讥讽,同时还经验了两次失败的爱情,被深爱过的女人狠心抛弃。梵高回到家乡后,不受家人认可,被邻居讪笑,在父亲死后他彻底被家庭隔离,在一个农夫家里进展他的绘画。
我还记得他凭记忆画的《吃土豆的人》和《饭前祷告》看得我几乎流泪。工人白天辛辛苦苦劳作十几个小时,但吃饭的时候只有很少很少的食物,即使这样,他们也会低头祷告,感谢上帝赐予他们食物。梵高笔下的许多人都承受着苦痛压力,因为贫困,生病时看不起医生,退休时没有养老金……当其他画家都在用绚丽的颜料描绘中产阶级的浮华享乐时,梵高拿起炭笔记录下这个时代最底层的人民。
原先他只是对印象派粗糙的效仿,后来在学画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发生了质的变更。梵高在阿尔这个城市里,创作风格从形成到成熟,但是他也患上了精神疾病,干扰他的神经。甚至在一次与他人的争吵中拿剃须刀割掉了自己的右耳。后来,他进了疯人院,病情更加紧要,外出创作竟然昏迷几日不醒,但也是在那时,他卖出了人生中的唯一一副画,不过几个美元,如今梵高的主要作品每幅价值二、三千万美元,但我坚信,即使他还活着,这些天文数字也不会打动他的心,他对金钱是冷眼旁观的,他所要的只是了解生活,描绘生活。
卖出去的画作使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