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个案分析
胡三清 摘要: 本研究采用对一堂高一英语课进行录音的形式,对教师话语在话语量、教师的提问类型、反馈方式和L1-L2的转换等微观变量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在使用牛津版的新教材后,学生有较多的话语权和自优秀的小组。最后是一个写通知的写作训练。录音后,研究者将录音转写成书面文字,并就其中的课堂话语进行系统的分析。整个语料收集过程持续45分钟,共获得45分钟的课堂录音。转写的文字材料中省略了重复的对话。
参与本研究的受试为湖南省衡阳市一普通中学的高一学生。他们刚刚初中毕业,年龄在14―16岁之间。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部分男生的口语水平低。受试的教师为担任此班英语教学的老师,教龄11年,是一个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师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牛津版的新教材。
(1)话语量
本堂英语课总时间为45分钟,师生总话语量为34分钟,%,其中学生话语量为23分钟,%,教师话语量为11分钟,%。教师的话语分布主要集中在前4分钟的主题汇报和后十分钟对通知的讲解上。这表明,以学生讨论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话语所占的比重不多,大部分时间由学生支配,这改变了传统课堂由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Ellis(1990)指出,学习者只有通过使用第二语言的尝试才能达到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目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大量时间使用所学的第二语言,这是符合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2)提问类型
教师课堂提问涉及的问题一般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并且答案是唯一的问题,被问者可以在资料中直接找到答案,且只需表层理解、短时记忆便可回答。而参考性问题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Duckworth(1981)指出这类问题也叫开放性问题或元认知问题。Mystrand(1997)把此类问题叫做真正的问题。在本次课堂中,教师共提问23次,其中展示性问题15个,%,参考性问题8个,%。在课堂的开头,教师主要使用参考性问题,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刺激语言输出,促进师生的真正交流。在后来的讲解通知环节中,教师多用展示性问题,让学生回答课文中的内容。以上结果表明,教师在提问类型上还是以展示性问题为主,没能走出传统课堂的提问模式。教师虽然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但是教师没能真正发挥促进者的作用。这是值得注意的。
(3)反馈方式
Tustall和Gipps指出,教师反馈有两种类型:评价型反馈和描述型反馈。评价型反馈指教师在反馈时指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这种反馈在现实交往中出现不多,且只关注语言形式。它分为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积极反馈比起消极反馈,更有助于学习者的行为。描述型反馈则与学生的真实能力有关。此堂课中,教师运用了11个相同的积极反馈来评价学生的讨论情况,很少纠正学生的错误。尽管反馈形式有些单一,但对提高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信心,还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学生在回答知识型问题时,教师用重复学生的回答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确认和记忆。描述型反馈的使用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也摆脱了教师作为权威者的角色定位,有利于学生英语的习得。
(4)教师L1-L2转换
会话是一个双方商议“权力与义务”关系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