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4
文档名称:

最新第三部分 专题三.doc

格式:doc   大小:242KB   页数:19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最新第三部分 专题三.doc

上传人:吴老师 2022/5/2 文件大小:2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最新第三部分 专题三.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局部 专题三
第 2 页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浙江省2022年?考试说明?把往年的“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恢复为“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这意味着?论语?的考查有所加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_______________〞一句的注释。(2分)
第 9 页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答:                                    
解析 (1)此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材料选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对?孟子?的注释。题目又明确问“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一句的注释〞,其实即便没有这样的语境,考生对“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也是十分熟悉的。难度不大。(2)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和概括要建立在读懂文本的根底上,概括准确、全面,需要结合上下文,还需要结合孟子的话来理解。
答案 (1)浩然之气
(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4.(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
第 10 页
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1)第一那么材料主要表达了孔子的________观。(1分)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答:                                    
解析 (1)第一那么材料说明了孔子的择友观。哪三种朋友可交,哪三种朋友不可交,对朋友类别的取舍原那么就是择友观。(2)孔子认为,别人来借小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必向别人去借来说明自己的善良
第 10 页
,所以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至于对孔子评价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文从字顺即可。
答案 (1)择友
(2)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5.(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假设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第 12 页
)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局部。(2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
答:                                    
解析 (1)“箪食瓢饮〞的典故出自颜回,即颜子;由“衣敝缊袍〞“而不耻〞可得知“不耻恶衣恶食〞。前一空难度小,后一空难度大。(2)此题可分为两个层次作答,首先是对贫富两种人生状态的认知;然后是孔子对在贫富两种境遇中的人格操守的肯定与赞美。注意在子贡和孔子的问答中,孔子的观点有明显的倾向性,这应是答题要点。
答案 (1)颜子 恶衣恶食
(2)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
第 12 页
,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考点一 梳理、掌握传统文化经典思想内涵
(一)梳理、掌握?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方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局部,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即学 即练]

第 13 页
答:                                    
答案 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