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舞蹈的艺术特性谈舞蹈教学
李 鑫 “舞蹈艺术是通过人体优美的动作和造型、节奏和情节对人们一个时代生活中美的理想和愿望、感情和幻想的反映和体现。”通过我国舞蹈家胡果刚的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动作和造型、节奏和感情是构成舞蹈艺术的基过一系列类似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明白“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这句话的含义,从而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使他们在训练时把舞蹈动作及动作所要表现的情绪较好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为学生将来舞蹈表演时塑造各种形象奠定一定的情感基础。
艺术形象是充满着情感的形象。艺术主要通过形象的情感表现力直接感染观众,作用于观众。作为艺术门类一种的舞蹈艺术,在抒情性方面则更有其独特的优势,即通过舞蹈动作的表演充分和直接、鲜明、生动地显示和表现人物丰富细腻、复杂的内心情感。情是舞蹈的灵魂,在舞蹈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情感表现方面的培养,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真正懂得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是“情动于衷而形于外”。
节奏性――加强音乐修养,注意动作节奏
任何舞蹈都是有节奏的,节奏是舞蹈艺术构成的基本要素,因而舞蹈又被称为是跳动的旋律、舞动的乐曲、视觉形象化了的音乐。舞蹈对音乐有内在不可改变的依赖性,如同鱼离不开水,没有节奏便没有舞蹈。
既然节奏在舞蹈艺术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节奏呢?节奏是人们对时间的一种知觉(又称节奏知觉),它是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规律性的反映。节奏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内在节奏是外在节奏的基础,外在节奏是内在节奏的表现形式。
川剧表演艺术家琼莲芳根据他几十年的艺术实践,深有体会的说:“节奏是舞台动作的纽带,它能将许多动作串联起来,组织起来,表现人物事件,有些演员动作零乱,松散,层次不清,没有起伏,不准确,不连贯,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节奏。”同样,在舞蹈课堂教学中,也不难发现有这样一部分学生,做动作时与音乐节奏不合拍,动作归动作,音乐是音乐,给人一种不和谐感。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这些学生在音乐素养方面较差,对音乐理论的学习重视不够。也正是由于学生对音乐理论的学习不重视,忽视了音乐理论方面的学习与修养,乐感差,从而在舞蹈时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对节奏的把握能力也就差。
记得付兆先老师曾在《舞蹈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一文中说过:“有没有音乐感是衡量舞蹈性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舞蹈性是指体现在舞蹈动作中的鲜明节奏与优雅韵律,而舞蹈的音乐感也正是体现在舞蹈的节奏感与韵律之中。舞蹈的音乐感是舞蹈性与音乐感、视觉现象与听觉现象高度的和谐统一。音乐感是舞蹈的神魂。”这段话说明了音乐感在舞蹈中的重要性及音乐与舞蹈的亲密关系。因此,在舞蹈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加强对学生音乐方面的教育和培养。首先要向学生讲明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的关系,说明音乐在舞蹈中的地位及作用,从而引起学生对音乐理论学习的高度重视。其次,让学生去多听音乐,感受音乐,分辨音乐和理解音乐,以不断加强学生的音乐修养,增强音乐感,使他们在舞蹈动作时与音乐节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明白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的关系。
造型性――把握动作姿态,注意舞姿造型
舞蹈动作的造型性是使舞蹈动作具有美感形式的最基本的条件和主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