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下浦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1、编制依据
(1)下浦隧道相关设计资料。
(2)现场踏勘所掌握的情况资料。
(3)使用于本工程量测标准、规范、规程: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CJ120-99)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图5-1)所示的监控量测流程图进行:
图5-1 监控量测流程图
监控量测计划的内容包括:量测项目及方法、量测仪器的选择、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及量测作业人员的组织等。
施工中,当地质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时,应及时修改量测计划。
:
掌握围岩和支护动态,进行日常施工管理;
了解支护结构的作用及效果;
了解隧道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
将监控量测结果反馈于设计及施工中;
了解隧道施工对附近建筑物的影响;
积累资料,作为以后设计,施工参考。
监控量测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类。必测项目在采用新奥法修建的隧道中必须进行,选测项目应根据围岩性质、隧道埋置深度、开挖方式等条件确定。
必测项目包括下列项目:
.1洞内、外观察;
.2二衬前初支净空量测;
.3拱顶相对沉降量测;
.4浅埋地段地表下沉量测;
.5二衬净空量测;
.6沉降缝两侧底板沉降量测;
.7隧道与路基、桥梁过度段沉降观测。
选测项目应包括下列项目:
.1围岩内部变形量测;
6、监控量测作业
:
洞内外观察分开挖工作面、已施工区段观察以及地表观察,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一次,内容包括节理裂缝隙发育情况、工作面稳定状态、围岩变形等,观察后应绘制开挖工作面略图并作好地质素描,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及围岩级别判定卡。
对已施工区段的观察每天至少一次,观察内容包括拱顶下沉、周边收敛、喷射砼、锚杆、钢架的状况,以及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洞外观察包括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的稳定、地表水、渗透的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如发现地质条件恶化,初期支护发生异常现象,应立即通知施工负责人采取应急措施,并派专人进行不间断观察。
拱顶下沉及水平相对净空变化量测应在同一断面进行,并采取相同的量测频率。如位移出现异常情况,则加大量测频率。
净空变形量测断面的间距应根据围岩级别、隧道断面尺寸、埋置深度及工程重要性等确定,宜为5~
30m,在Ⅲ级围岩的隧道中可适当加大测点间距。
净空变形量测应在每次开挖后尽早进行,初读数应在开挖后12h内读取,最迟不得大于24h,而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初读数。
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妥为保护。拱顶量测,后视测点必须埋设在稳定的土层上,并应和洞内的点联系起来。
水平相对净空变化量测线的布置应根据施工方法、地质条件、量测断面所在位置、隧道埋置深度等条件确定。在地质条件良好,采用全断面开挖方式时,可设一条水平测线。
拱顶下沉量测应与水平相对净空量测在同一断面内进行,本管段采用DSZ2水准仪等测定下沉量。当地条件复杂,下沉量。当地质条件复杂,下沉量大或偏压明显时,除量测拱顶下沉外,尚应量测拱腰下沉及基底隆起量。
拱顶下沉量测与水平净空相对变化量测宜用相同的量测频率,应从下表中根据变形速度和距开挖工作面距离选择较高的一个量测频率:
量测频率
变形速度(mm/d)
量测断面距开挖工作面的距离(m)
量测频率
≥5
(0~1)B
2次/d
1~5
(1~2)B
1次/d
~1
(1~2)B
1次/2d
~
(2~5)B
1次/(2~3d)
<
>5B
1次/周
:
地表下沉量测应根据隧道埋深、地质条件、地表有无建筑物、所采用的开挖方式等因素确定。地表下沉量测点应与水平净空相对变化和拱顶下沉量测的测点布置在同一横断面,沿隧道中线,地表下沉量测断面的间距可按表1采用:
地表下沉量测断面间距表
隧道埋深H(m)
量测断面间距(m)
H>2D
20~50
D<H<2D
10~20
H<D
5~10
注:无地表建筑时取表内上限值; D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由于浅埋隧道距地表较近,地质条件复杂,岩(土)性差,施工时多用台阶分部开挖。因此,纵向断面布置测点的超前距离为隧道距地表的深度h与上台阶高度h1之和(即h+ h1)。于是整个纵向测定区间的长度为(h+h1)+(2~5)D+h/(h/为上台阶开挖超前下台阶的距离),具体见下图(图6-1)。
图6-1 地表下沉量测区间
横断面方向地表下沉量测的测点间隔应取2~5m,在一个量测断面内应设7~11个测点。具体见下图(图6-2):
图6-2 地表下沉测点在横断面上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