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即墨古城:一座古城孕育的千年故事.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即墨古城:一座古城孕育的千年故事.doc

上传人:雪雁 2022/5/3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即墨古城:一座古城孕育的千年故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即墨古城:一座古城孕育的千年故事
仿佛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从即墨古城一揭开面纱,就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人文印记。一边连接着千年商都的厚重色彩,一边延续着开放包容的城市态度。民谣节、过大年等节庆活动大放异彩,文旅融合频獲好。此后,刘姓的子孙先后有六七位王子在胶东王的封地里坐享荣华富贵,他们的权力笼罩着大半个山东半岛。兼做着“国都”的即墨县城,也成为胶东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王莽“新”了一阵,即墨被改名“即善”,但这个新名称很快随着新莽政权的垮台而被取缔,当然,“即墨”的老名称也随着刘姓皇位的复辟而得以恢复。
即墨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厚的积淀,有太重的背负。即便是“即墨”这个名字,也引人遐思。即墨本地人都将“即墨”称为“即密”或者“即魅”(音),即便是外来朋友也常常故意学念“即密”或者“即魅”二字,以显示自己对即墨的熟悉和亲切。
那么,即墨是因何而得名的呢?据史料记载:即墨之名,因水而得,即墨之设,其来久远,分析合散,代有不一;亘山联海,不改其常。原来,“即墨”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因故城(位于今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田单破燕处)地临墨水(源出平度市古墨山,今之猪洞河)而得名。因山、河而取名,在中国地名学中十分常见,即墨也不例外。“即”,是指临近、靠近,“墨”,便是指墨水河。
2013年1月18日,原即墨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将《关于实施即墨古城片区改革建设延续千年文明的历史》议案作为2013年1号议案。
2014年,即墨古城在原即墨市破土重建。即墨古城项目规划占地面积43公顷,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其中,地上19万平方米,地下20万平方米。根据读城、悟城、构城、筑城的规划,即墨古城重点复建县衙、展馆、文庙、城隍庙、财神庙、真武庙、牌坊街(21座牌坊)、教堂等公共建筑,打造“一城、两街、十景、十三坊”的整体格局,这些古建筑的复建都是参考史料记载,建筑的规格、模样力求全部还原,精益求精。一城:即古城:包括古城门楼、城墙、县衙等;两街:即牌坊街(东西门街)和南门街:十景:即淮涉八景:水阁临风、古寺塔影、锁龙泉石、长桥卧波、平沙清流、岸柳含烟、淮涉春浣、高堤垂钓等;十三坊:齐王田横坊、山海名邦坊、恩宠宪臣坊、总督三边坊、四世一品坊、亚魁坊、父子御史坊、世步青云坊、湖广总督坊、齐王田横坊、琅琊王氏祖脉坊。
新建筑传承老历史
即墨古城为何如此让人念念不忘?青砖黛瓦、漆柱雕梁,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牌坊林立,麒麟石雕等栩栩如生,工艺堪称精湛。这里,无论是文庙、牌坊街还是学宫、财神庙都在每一个细节上匠心独运,尊重历史重视人文,每一个建筑似乎都赋予了生命,讲述传承着千年历史。例如文庙,历史上的文庙又称“圣庙”,这里曾第二次公车上书。如今文庙开庙暨祭孔大典、学童开笔礼、***礼,这些神圣庄严的仪式,传承了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距今已有453年历史的奎明楼。由知县汤明善主持建造奎明楼外匾额为“海天极望”。因即墨居虚危之次,东腋瀛海,南面华楼,西襟马岭,北负灵山,其东门乃往来要冲,题额“海天极望”寓意海天一色尽收眼底,登高远眺,视野广旷;即墨财富民俗馆原为春秋阁,位于古城县衙东市井繁华生活中心。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县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