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对联文化.docx

格式:docx   大小:28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对联文化.docx

上传人:森林书屋 2022/5/3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对联文化.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联文化
一、研究目的
1、了解中国传统的对联文化
2、通过了解这种文化提高自身素养
3、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弘扬这种传统文化
二、研究内容
1、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2、
6)对联的发展前景是一个被受关注的问题,大多数的乐观和认可让我被受鼓舞,做这一个调查报告,目的就在于了解对联文化,更能唤起人们对其的重视。
最后一题有的同学认为创新就不传统了,有的则认为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才能挽救对联别冷落的局面。但不管怎么样,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好好的去继承和发扬,保护这珍贵的文化遗产。
六、研究成果
1、对联起源和发展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词性相同、词义相关、平仄相对,一一对称。它孕育于六朝骈文与唐代律诗,产生于五代,发展于宋元,繁盛于明清。历史上较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对联是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在桃符板上写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较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楹联,为北宋时上海龙华寺僧契盈在碧波亭柱上题写的楹联: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宋代,出现了以纸代桃,促进了对联的发展。苏轼、王安石、朱熹等人,都有楹帖(联)作品与答对对联的故事传世。明代,由于皇帝朱元璋的倡导赏赐,文人把春联推向了一
个新高潮。清代康、乾年间,仅紫禁城里各宫门张贴的对联就有 120 多幅。各地官署衙门,名胜古迹,风景区等也出现了艺术性很高的对联,云南滇池大观
楼的 180 字长联,就是那时出现的。对联的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繁盛的阶段。对联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春联,挽联,贺赠联,故事联,名胜古迹联和其他联。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描述联,比喻联,拟人化联,设问联、双关联、潜义联、嵌典联、嵌字联、数字联、拆字联、拼字联、复字联、叠字联、同旁联、连环联、
122
--
回文联、谐顺联、谐音联、叠韵联、格言联、谜语联、哑联、无字联、集句联、地名联、影片戏名联、绝对等。对联的词性讲究与格律诗中的对仗相似。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对联平仄的规则是:出句和对句
6/16
的平仄是相对的;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至少在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
有趣的是,历史上也同时出现了不拘平仄的对联,即不过分强调平仄 .对仗 . 音韵的楹联。
如元代红巾军,写在战旗上的 “旗联 ”就是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这副 “旗联 ”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
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 “大宋 ”二字为“混沌 ”而已: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在清末太
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仍是更易二字: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 “对联条 ”载: “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该联
上下联均有同字 “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 ·格言》载,胡可泉知
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撑厅
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
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五四 ”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整个学
术文化界,这种楹联逐渐多了起来,并为人们所接受,比如我们常见到这样一
副联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 1944 年 12 月郭沫若为
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再如, 1930 年 12 月,红军总前委在宁都县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时,毛泽东在主席台两旁亲撰一联:敌进我
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象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给联苑带来新的气象,是应予充分肯定和推荐的。正如我们提倡用今音今韵作旧体诗词一样,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
综上所述,历来对联的写作就有严格的平仄和不拘平仄两大流派。只是近现代不拘平仄派有壮大的趋势。我以为,对联的写作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能遵循严格的平仄对仗固然好,但严格的平仄束缚思想气势时,我们不妨也来个不拘平仄,来个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