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
儒家的圣人观与家国之说
——读《大学》有感
带领那些不能全其性的人来“复其性”,
事实上,这一直是儒家所苦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人为在儒家理论中,圣人更像是一位社会
活动家而非领导者,当然,二者兼备或许会更好。但带领人民来寻找思想上的宁静不一定是
要一国之君或者天下宗主。事实上,儒学一个很尴尬的地方就是似乎从来就没找到过一位理
想的领导人来用政治的手段推行“仁政”和“王道”,相反地,往往是一些处在社会底层的
知识分子不厌其烦地想统治者推销仁恕之说。而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知识分子走出了一条“圣
人之路”。
而从另一个方面,这些在精神领域带领众人的人除了感召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一些另
外一些特质,这些也是构建圣人的基本要素。《大学》中提到了“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
以及“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虽然这些话分别描述的是晋文公和楚国,但其中的仁
亲与良善却是儒家极为推崇的道德品质。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一个字就是
“仁”,孔子曾经说过“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中也提到了“是以惟仁者宜在高
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朱子也在注解中提到“当有仁心仁闻以行先王之道,
而君臣又各任其责也”的话。它们虽然生存年代相差很大,但是对仁爱学说的继承却是一以
贯之,这充分说明仁爱已经成为儒家圣人的一个固有标签。
以上两条是儒家理论中圣人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而孟子则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话给圣
精品文档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
人给出了一个前提,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对这种人的定义是
“此所谓大丈夫”,听起来似乎是一般的世俗之人,但是我们之道,孟子对自身的评价就是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且无论是他还是孔子,其实都是怀才不遇,境遇坎坷之人,这些
都使得孟子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在言论上都给人以雷厉风行,锋芒毕露的印象。事实上这三
句话不能简单理解为对“大丈夫”的定义,因为它所含有的不仅仅是一份豪气,更是一种矢
志不渝的坚持。而坚持对于圣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如果我们联系孔孟的生存境遇
并与这三句话做以比较,那么我们还会觉得这不为富贵所淫,不为贫贱所移,不为威武所屈
的人仅仅是大丈夫吗?
二、
儒家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家国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儒学诞生之初整个社会环境是分
不开的。春秋时期诸侯有国,大夫有家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虽然这时候的“家”还只是一个
政治概念,但是“家国一体”的思想并没有随着“家”这个概念的延伸而发生变化。《孟子》
中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说,而《大学》中则提到“古之明明德于天下
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子住云,“此八者,大学
之条目也”,这里齐家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显然成了个人修养与服务社会之间的桥
梁。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