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夏夜去听音乐会
张冰冰 北京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已经来临。这不仅在说室外的温度,也在说音乐的热度。进入暑期以来,各式各样的音乐节、音乐会使北京的夜晚热闹非凡,其中最具人气的要数“音乐教育领域的奥林匹克”――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以下简称“,都有以城市名字命名的交响乐团。乐团在宣传城市的品味与文化上,功勋卓著,为城市发展带来长期的益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做成了品牌音乐盛宴,赢得了全球的关注和认可。这种影响力是GDP与几栋标志性建筑无法企及的。
经济利益的获取只能带来部分的满足感,生活的最终目标在于追求幸福,而幸福的重要来源之一便是文化。很多执政者和教育家似乎没有看到或者有意忽视音乐的重要性。号称培养精英人才的中国高等院校,有几所还坚持音乐的审美教育?即便在中小学,音乐课又有多少不是在走形式?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郭声健认为,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的倾向,即中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很好地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二是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中小学音乐教育没有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
因此,学生对音乐的态度上也容易走上两个极端,要么将它视为一门普及性的知识,而非艺术;要么将它视为一门专业和可能的职业方向。音乐并没有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没有成为净化心灵和提高艺术素养的通道,而沦为一些人的 “甜点”与另一些人的“手艺”。
当然,我们不能据此全盘否认中国的音乐教育。在这届音教会上,北京青少年爱乐乐团、北京八一中学金帆管乐团登台演奏,让外国音乐教育家们看到中国人对音乐的领悟。北京代表了中国顶级的演出水准,自有其成功的经验。王小波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他的话不准确,但参差多态的音乐现状的确有利于窥视中国音乐教育的问题。从好与不好的对比中找出经验和教训,中国音乐的发展也许能通向美好之境。
必不可少的经验
北京的音乐演出市场不仅优于二三线城市,其创造的经济效益甚至超过了上海、广州,成为一枝独秀。北京拥有中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市民。这是形成音乐市场繁荣的重要背景,却不是充分条件。笔者认为,以交响乐为例,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改进只是一方面,交响乐的发展还必须具备三要素:硬件设施的完备;优秀交响乐团的组建以及观众的教育和培养。
精彩的剧目必须有相匹配的剧院设施,否则艺术效果无法充分展现。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大环境里,各地剧院、音乐厅都引入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相继提高场地价格。乐团与剧院、音乐厅之间就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一方面乐团因为昂贵的租金无法进入当地音乐厅演出,一方面剧院、音乐厅却常年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音乐作为文化市场的重要内容,并不能纯粹以市场化的运行方式来对待。大多数地方乐团处于“生而不活”的状态,地方财政的支持也半遮半掩、羞羞答答。《音乐周报》总编白宙伟指出:“交响乐团的职业化并不等同于市场化,更不意味着将其彻底推向市场,由其自生自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与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关系。因此,剧院、音乐厅的租金定价也需要区别对待,即一部分市场化的演出场地完全放开,另一部分政府拥有的场地可以用来为市民提供具有公益或半公益性质的文娱活动,这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北京剧院、音乐厅的设施相对完备,场租费不菲。但是文化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对平民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