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重卡市场格局及其演变
一。目前中国重卡生产企业销量排名
二。2008-2011年重卡生产企业销售曲线图
三。目前重卡生产企业总成配置情况
四。目前重卡生产企业合资及技术引进情况
五。预计新总成自制的情况
六。今后重卡竞争的基
JS
1000-2000
7、8、9、10、12、
法士特
前桥
系列
吨级
制动器
制造商
ST/M
7、9
毂
陕汽
后桥
系列
吨级
单/双级减速
制造商
ST/M
11、13、16
单/双
陕汽
四。目前重卡生产企业合资及技术引进情况
在国内主流重卡企业中,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上汽依维柯红岩、江淮汽车、北汽福田已先后与日本日产、德国曼及依维柯、美国纳威司达和德国戴姆勒建立合资合作关系。近两年,国内企业与跨国商用车企业牵手,大有风起云涌之势。
国内企业
国外企业
引进技术
整车
总成
中国重汽
MAN
TGA
D08\D20\D26发动机、
MAN桥
一汽
东风
VOLVO
陕汽
MAN驾驶室、桥技术
北汽福田
奔驰
OM475发动机
北奔
奔驰技术
上汽依维柯红岩
依维柯
依维柯技术
江淮
美国NC2 GlobalLLC
“万国”卡车
发动机
华菱
引进技术
五。预计新总成自制的情况
无论是戴姆勒的可达到欧Ⅳ、欧Ⅴ排放标准OM457发动机以及相应的生产设备,还是曼的完整的TGA卡车、符合欧III、欧IV及欧V排放标准的D08、D20及D26发动机及相关零部件技术,都是相当有份量的产品
六。今后重卡竞争的基本条件(总成自制)
七。5-10年中国重卡的品系格局
一汽解放 自主大旗到底还能扛多久?
自主两个字,很难吗?
答案是肯定的。假如不是这样,中国的轿车企业为什么大部分都是合资企业?中国的卡车企业又怎么会掀起一股新的合资大潮?
解放,是在这股合资大潮中仍然坚守完全自主的卡车品牌(有的合资的企业也在坚持自主,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
解放第一代卡车
从1956年7月13日,中国第一辆汽车,也是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下线到2011年7月15日,第10万辆第六代解放卡车——J6卡车下线的55年时间里,中国汽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品牌从多到少,解放卡车也从第一代,发展到了第六代。在这55年中,贯穿解放发展始终的,就是自主两个字。
坚持自主难就难在,不但要有创造力,更要有竞争力。不但要能自主创新出我们没有的产品,更要和国外已经发展多年的产品和技术相竞争。
自主与技术引进的较量
解放推出的第一代卡车,难就难在没有人教我们怎么做。一汽要完全摸索着,研发设计并制造我们自己的卡车。那是个封闭的时代,没有技术来源,没有零部件,一汽硬是从零开始,建立起零部件配套体系,完全自主地开发出中国的汽车。
解放从第二代产品开始,就有了竞争对手。解放不但要把产品研发制造出来,还要具备竞争力。
如果说解放中卡产品的竞争对手还都是中国产品和技术的话,那么,从解放推出重卡产品开始,就要和国外技术展开竞争了。
解放奥威是解放的第五代产品,也是解放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重卡产品。解放奥威于2004年上市,奥威上市时的竞争对手则是引进技术后的第二轮改良重卡。
重卡行业第一轮技术引进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欧洲重卡技术。中国重汽、陕西重汽和老红岩,都是1983年引进的奥地利斯太尔(现在合并进入德国曼公司)技术,后来的北汽福田欧曼的技术来源也是源于此。北奔重卡,则是在1988年引进的德国奔驰重卡技术。
再后来的引进技术就更进了一步。
比如,重汽豪沃是基于斯太尔平台,但驾驶室则来自沃尔沃公司赠送的上世纪80年代产品;陕汽德龙F2000来自曼重卡上世纪90年代的技术;重卡黑马华菱引进的是日本三菱扶桑上世纪90年代的技术,并可以保持十年的持续更新;江淮重卡,其中有韩国现代和奔驰技术的影子。
从发动机开始都是自主开发的解放奥威在上市伊始,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不具备造重卡的经验,特别是对中国重卡严重超载的现象认识不足,解放奥威遇到了车桥和车架因禁不住严重超载而断裂的现象。但解放及时适应了中国的超载市场,奥威重卡在质量改进后迅速上量,并很快成为重卡市场的佼佼者。
解放第六代卡车解放第六代产品——解放J6是在完全自主基础上,同时借助全球技术和零部件开发研制的新一代重卡产品。由于有了J5上市的经验教训,J6上市后便很快适应了市场。从2007年上市到现在,解放J6作为高端重卡,其销量已经突破了10万辆。
正是由于解放J6,这个基于自主研发平台的重卡产品取得了市场成功,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