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关于端午的古诗词]咏端午古诗词赏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1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端午的古诗词]咏端午古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飞行的振中 2022/5/5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端午的古诗词]咏端午古诗词赏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关于端午的古诗词 ] 咏端午古诗词赏析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
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演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以他忠贞不渝的爱
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
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据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发“不遇情怀: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诗的意思是:屈原已沉江***,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人们江上竞

舟,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 , 只能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 , 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诗人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借屈原以抒发他的“不遇”情怀。这首诗借写屈原沉江***,实际上是写自己壮志未酬,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与义的《临江仙》 ,凭吊屈原,怀古伤时: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 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
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 1129 年( 建炎三年 ) 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词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怀古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词一开头,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公元 1122 年 ( 宣和四年 ) ,陈与义因《墨梅》诗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归日,江
湖送老身” ( 《晚晴野望》 ) ,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
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辞》
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