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结构探析.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结构探析.doc

上传人:学习一点新的东西 2022/5/5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结构探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结构探析
潘 志 李 飞 [摘要]本文从财政收支结构的一般原理出发,通过分析辽西北地区财政收支结构的现状,指出辽西北地区财政收支存在收入基数小且比重低、收支结构不够优化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包括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西北地区严重旱情就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强化了当地财政对上级财政的依赖性。辽西北的退耕还林和造林任务也增加了当地的财政压力。此外,当地地貌的复杂多样、交通不便、信息落后以及内陆地区容易产生的封闭保守观念等,都是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源扩大的阻碍因素。
(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
1994年,中国开始实施财政分税制改革。经过10多年的实践,这场改革有效地提高了“两个比重”,较好地增强了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推动中国财政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次改革选择了“渐进式”的发展路径,仅仅初步搭建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框架,带有一定的不彻底性和不完善性,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事权与财权之间的矛盾。根据这次改革的制度设计,60%的财权向上集中到中央,而60%的事权则下放到地方。于是在实践中,往往出现“上级出政策,下级出资金”的现象。而且在地方财政体系中,省、市两级财政也在通过各种方式集中区域财力。
在现行财政体系中,越往上走,财力越集中,收入越大于支出;而越往下看,收入越少,支出则大大增加。这就产生所谓“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市财政勉勉强强,乡镇财政哭爹喊娘”的现象。这种财权重心上移而事权重心下移的趋势是不符合权责相称原则的,也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矛盾的。由于辽西北3市经济发展滞后,财政实力较弱,县(市)财政更是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而困难重重,导致财政收支矛盾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这一方面不利于当地软硬环境的改善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地方财力的优化和改善。
当然,辽西北财政问题还有其他原因,如历史遗留问题、预算管理体制以及因政府财力资源管理分散、配置不当而造成的损失和浪费等。

三、对策建议

(一)推动经济发展,加强财源建设
辽西北地区应该从地方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示范、引导和激励效应,以及财政资金对经济发展“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做好地方财源建设发展规划,坚持公共财政的原则和市场化改革方向,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坚持科学立项,严格项目管理,开发优势资源,扶持主导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和发展,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从而发展经济,拓宽财源。

(二)完善财政制度设计,稳定和优化财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此需要“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就辽西北地区而言,当地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禁止、限制开发区域,为适应主体功能区和公共财政建设的战略要求,建议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考虑在辽西北地区加快推动“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即“县财省管”)的试行,并与“乡财县管”体制的试行和推广相结合,在这一制度框架下,进一步推动符合省情和辽西北区域特色的改革,加大制度创新,完善制度建设,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财政管理体制。





,积极拓展地方财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完善征管制度建设。推动税收征管方式由纳税申报管理向税源管理转型,完善一般纳税人年检和税收资料普查机制,健全重点税种、重点税源和新兴税源监控和征管机制。在依法普查和稽查已有税源的基础上,探索、培育和挖掘新的税源,挖掘增收潜力。推动申报、预警、审批、税源监控和评估、责任区管理和纳税人分类管理的信息化,构建以综合数据平台和档案管理数据库为基础的税源动态监测体系,提升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税款征缴、入库的网络化和税收一体化,提高税款运行速度和安全性。抓好队伍建设,改进窗口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制止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乱罚款行为,改善辽西北地区公共服务质量和投资环境。
。辽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产业转型、资源瓶颈和生态环境等多重压力,要想改善自身财政收支结构,需要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增加公共服务效果的指标及其权重,对处于禁止和限制开发区的地方政府要压缩乃至放弃经济增长数量型指标,而且应以资源环境、生态保护、民生发展等指标为主;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与评价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问责制,将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