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化内涵和给予的生活启示。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比照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课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化内涵和给予的生活启示。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比照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课型:自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们对物质的关注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久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需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构造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根底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二):再读课文,深化理解课文内容
1.细读1-6段,探究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络,和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和考虑。由使用空间概念描绘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敏动的空间的考虑。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化的。这一
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阐述。
(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安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美、永久。
2.阅读7-17段,小组讨论,答复以下问题。
(1)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明确:经常清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2)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稳固优雅呢?
明确:有事业心,选择自己爱好的、适宜自己的事业,建立努力向上的小屋。
(3)“否那么,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一句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4)写第三间小屋时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兴隆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承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别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