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山坡羊·潼关心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
3、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散曲的特点,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体会咏史诗表达的《山坡羊·潼关心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
3、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散曲的特点,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元曲,导入新课: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表达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山坡羊·潼关心古》。
二、作者和背景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心古》等。
【创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
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决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心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那么赈之,死者那么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三、 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模拟朗读。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宫阙万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华山,内有黄河,山河宏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引发无限伤感,,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照旧受苦。
四、细读感悟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那么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
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